悦读丨独具一格的汉学论著:《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

《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

(日) 小野泽精一,(日) 福永光司,(日) 山井涌 编

李庆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3年5月版

今天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的深入探讨,离不开对基本概念和范畴的剖析和辩驳。唯有在弄清这些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才能对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气”这一概念在古代文化中呈现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和外延,是一部极有价值且独具一格的著作。今日推送的是本书译者李庆先生为该书所写的评论。

由日本著名学者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先生主持编纂、户川芳郎等先生参加的《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一书,是近年国际汉学界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涌现出来的独具一格的论著。

“气”是什么?是特异功能的神秘因素,是支撑正义的精神动力,还仅仅是组成鼓动人心口号的单词?一涉足中国古代文化, 毫无例外,都会遇到这种对特定概念的理解问题。“天”“人”“性”“理”“道”“器”“阴”“阳”,这些概念和范畴,是中国古代思维大厦的基石。因此,不弄清这些基本概念和范畴的含义,就不可能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

问题还不仅仅在于静止地确定这些概念和范畴的含义。中国古代这些概念和范畴,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比如,我们今天常说的“衣”“裳”,和千年前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理解就不同,在实际形态上的差异就更大。这种最平常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尚且如此,那些本身就相当含混的抽象概念在解释和理解上变化的幅度当然就更大。寻绎这种变化的历史轨迹,自然就成了古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抹去蒙罩在这些概念和范畴上的迷濛色彩,揭示出从占卜、祭祀、图腾崇拜等人类最古老文化形式中孕生出来,带有原始含义和象征意味的词语、概念衍生演变的历史,我们才可能比较准确地勾勒出一个民族思辨和文化发展的真实轮廓。

《气的思想》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研究者们确定以“气”作为研究对象,就不是偶然的决定,而是对众多中国古代文化概念进行比较、筛选的结果。正如山井涌先生在原书的《跋》中所说:他们曾把“公”“私”“利” 等概念和“气”作过比较,最后认为:“‘气’作为哲学用语,具有真正重要的意义”,“通过追述气概念的变迁,可期待描述通过气概念的变迁而见到的思想史”。这无疑是独具慧眼的抉择。

其次,研究者们对“气”概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发和界定。户川芳郎先生的《训诂中出现的气的资料》吸收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学的方法和成果,分析了《说文解字》等文献、武威汉简《仪礼》残篇等出土文物中有关资料,阐发了“气”的含义;小野泽精一先生在全书总序中,分析了“气”概念在中国和日本的差异;福井文雅先生在《儒道佛三教中的气》中,采用收集现存唐代以前译经中使用“气”字之处,分析其梵语原文的方法,以此映现“气”的概念,而他在附论《西洋文献中“气”的译语》中,则从更广泛的翻译角度来这样做。这些出色的论述考订,有助于人们对“气”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

再次,研究者们注意到从发展的角度来阐述“气”概念的历史沿革过程。“气”概念的产生,现在一般的研究著作,都从现存先秦典籍开始,但此书中,前川捷三先生《甲骨文、金文中所见的气》一节,则进一步探根求源地上溯到甲骨、金文领域。认为“气”就含义而言,和古代人们对风神和土神的崇拜有着关系;而就字形而言,则可以从甲骨、金文中寻得其演变的踪迹。小野泽精一先生的《齐鲁之学中气的概念》,博采典籍资料,广收前人成果,提出最早的“气”概念中,实际已包含有作为构成人体与自然的基本物质和作为支撑人的心理、道德修养要素这样两方面的内容,探讨了“气”逐步形成为一个哲学概念的思辨发展过程。福永光司先生《道家的气论和〈淮南子〉的气》、户川芳郎先生《后汉以前时期的元气》,以及户川芳郎先生、福永光司先生、山井涌先生、丸山松幸先生分别为各部所撰写的《总论》,都立足整个时代来勾勒“气”概念发展变化情况。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气”绝不仅仅是静止的辞典中的一个单词,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充满着活力的一个思辨的范畴,一个哲学的概念。

《气的思想》是一部研究“气”概念的专著,但是,它又不仅仅只限于对“气”的研究。这一点,小野泽精一先生在全书的《序》中,开宗明义,讲得很清楚:这是“一本把中国思想史上出现的‘气’概念的变迁这个‘点’,作为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展开这个‘面’的焦点来考究的著作。”

“焦点”,实际上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把研究的智慧之光注射到这一点。比如小野泽精一先生从学派流别的角度来探讨“气”。在《齐鲁之学中气的概念》一节中,指出先秦时代,中国的东部地区弥漫着迷恋神仙、追求永生的气氛,这种文化土壤中孕生的气概念和西部秦国等讲求功利、注重实效的文化氛围形成鲜明的对照。福永光司先生从对有代表意义的典籍的研究来探讨“气”。在《道家的气论和〈淮南子〉的气》一节中,分析了先秦道家的“气” 和《淮南子》中的“气” 的异同,揭示了先秦的“道”到汉代“太一”这种概念演变的过程,阐述了《淮南子》一书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地位。而山井涌先生则侧重于对一个具体思想家的研究来探讨“气”,《朱熹思想中的气》和《戴震思想中的气》,在“理”和“气”的对应关系上,阐述了“气”在宋明理学中的基本含义,勾勒了“气”哲学的形成发展。

像一滴露珠可以从不同角度映现绚丽的大千世界一样,“气”映现了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状况,这可以说是“焦点”的另一层意义。让我们大致浏览一下:

《洛书》 《河图》

今井宇三郎先生的《〈易传〉中的阴阳和刚柔》,根据汉代经学家以卦象释《易》的学说,阐发了《易经》中包容的自然观,探讨了从原始的刚柔观念到阴阳观念的变化;《易学的新发展》重点阐述了在宋代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太极图》的渊源和包容的思想。关口顺先生《董仲舒的气的思想》着重分析了在汉代占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公羊学派中,气的地位和含义。从这些章节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国经学发展的脉络。

《吕氏春秋》

泽田多喜男先生的《〈荀子〉和〈吕氏春秋〉中的气》一节,与前面已提到的小野泽精一先生的《齐鲁之学中气的概念》一样,是着重于先秦诸子研究的章节,但它们都不局限于一二种书,而是涉及先秦时代对气的一般性看法,并注意到它和后代诸家理论的联系,这对我们的先秦诸子研究,颇有启迪。

细川一敏先生的《兵家、黄老思想中气的作用》,分析了“气”在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揭示了古代军事理论中的辩证特色。

加纳喜光先生的《医书中所见的气论》,把我们引到了中国医学的领域,阐述了中国古代医学分为:黄河文化圈的针灸系医学、长江(江淮)文化圈的本草系医学和江南文化圈的汤液系医学这样三大系统的观点,探讨了作为中医理论基础的“气”的作用,并以秦汉时代“天人合一”思潮为主流的整个文化为背景,论述了中国医学中的疾病观和生命观。

三石善吉先生的《桐城派中的气》,虽然重点是阐述桐城派诗文理论中“气”的作用和地位,但我们也可以在其中看到中国文学理论中“气”概念变迁的大致轮廓。

丸山松幸先生《洋务、变法思想和道器论》、有田和夫先生《变法运动中的气》,涉及了激烈动荡的中国近代史。伴随着西方对中国的冲击,由清代后半叶的“道器论”,到“洋务论”,再进而到“变法论”,到“革命论”, 追求变革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而这些也都通过对“气”的研究显现出来。

大岛晃先生《邵雍和张载的气的思想》、土田健次郎先生《程颢、程颐的气的概念》、上田弘毅先生《明代哲学中的气》以及前面已提到过的山井涌先生关于朱熹、戴震的论述,抓住传统的宋明理学领域内代表性人物进行了研究, 在我们面前剖析了整个宋明理学发展沿革的图像。

此书还把视野扩展到了对中国古代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宗教领域。镰田茂雄先生《儒、道的气与佛教》、蜂屋邦夫先生《儒家思想中的气和佛教》,都谈到了佛教中“气”的概念和佛教教义的关系。尤其是镰田先生以宗密《原人论》为中心,阐述了“元气”在佛教中,按唯识论的说法,只处于阿赖耶识相分的地位,使我们看到魏晋以迄唐代儒、道、佛思想交融渗透,以及中国佛教发展形成的线索。麦谷邦夫先生的《道家、道教中的气》,分析了道教形成过程中神仙术道教和教团道教的差异,以及“气”在二派系中的作用,因而也就描绘了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景况。

至于前面已谈到的户川芳郎、福井文雅、前川捷三诸先生的论考,可以从中窥见文字、音韵、训诂学、金石学等领域的状态,那是不言而喻的,在此不重复。

总之,《气的思想》沟通了哲学概念和中国古代文化各个领域的联系。如果说,概念和范畴是现实和历史关系的抽象,那么,此书则从“气”概念这一点出发,再现了具体的历史场景,阐发了凝聚在抽象概念中现实的内涵。因此,这部著作决不是枯燥的、单一色调的;而是丰富的、色彩斑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为它不仅是哲学的考究之作,而且是一部文化史的论著。

这部著作是集体研究的产物。前后参加这项研究的人员几达三十人,时间历经四个年头。关于研究的状况,小野泽精一先生的《序》和山井涌先生的《跋》中都作了介绍,不再赘引。我想指出的是,此书除了上述总体的研究体系和方法具有特色之外,由于综合了集体的智慧,在具体问题上也颇多独到之处。

首先,它提出了一系列可供人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比如,认为在《孟子》中,“气”作为一个哲学观念被提出,反映了当时人的观念的发展;认为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土壤和文化气氛有着较大的差异;认为汉代的思想,比如《淮南子》、董仲舒等,起到了由先秦诸子到魏晋思想的过渡桥梁作用;认为汉代的“无”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以及关于“道”、“一”、“太极”、“元气”之间关系的探讨;关于真正的朱熹和后人所认为的朱熹不同的看法;关于王阳明到戴震的哲学谱系等等,都饶有兴味,闪烁着思辨的火花,我们尽管可以不完全同意这些见解,但它们无疑都有其价值,发人深思。

其次,就全书的结构而言,做到了独立风格和整体性的统一。这是一部集体研究的产物,执笔者又多达十余人,但是,它并没有泯灭每一个人的特点,强求于一个模式。每一位撰写者,都显示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行文风格,有的谨严,有的流畅;有的在丰厚的资料土壤中耕耘收获,有的则慧眼独具地直接触发关键之机;甚至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见解和提法也不尽一致。然而,此书决非一本支离破碎的论文集,这是因为除了各篇之间在时间顺序和论述领域有所侧重,起到互相辉映的作用外,还由于编者们的匠心独到地在每一部分之前,都冠以一篇统摄各篇的总论,勾勒整个时代的轮廓,补述欠缺之处,显示了自古至今的历史发展线索,增加了全书的整体感。

在充分肯定此书独辟蹊径的作用之外,也不必讳言,它存在着可进一步探讨之处。就整体的结构而言,前半部的比重显然要大于后半部。固然,作为气的概念的基本内涵,是在秦汉时代确定的,需要较多的篇幅来阐述,但作为一部“史”的著作,揭示气的概念在后代各个文化领域的表现形态,是否还可进一步开拓呢?就资料而言,正如小野泽精一先生已指出的那样,一些重要的文献和人物似尚未能展开论述。比如说,明代的王廷相、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谈到“气”的时候,或许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吧?此外,在一些具体的论点上,在一些章节的行文上,也都可进一步研究。人类对真理的认识不会穷尽。提出这些问题,当然不是苛求于作者,而是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在目前的基础上,更朝前迈进。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27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