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走向世界的历史,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亦无法局限于中国本身,注重海内外史料的综合使用及交叉引证越来越成为学界共识。2023年7月12日,来自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中日美三国专家学者相聚在南京大学开展学术工作坊,分享“海外藏档与近代中日关系”研究的话题。会议焦点从中日美三方各具特色的档案资源,到相应史料生发出的研究范例,视野宏阔而讨论集中,回应着历史与历史研究的时代之问。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在致辞中表示,加强对近代中日关系史尤其是二战期间中日关系史的研究,探讨历史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历史研究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资料,他主张在“在中国发现历史”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在世界发现中国历史”和“在中国发现世界历史”的历史研究新范式,推进历史研究本土叙事的国际化和国际视野的在地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历史共识的形成。
与会学者合影
在主旨发言中,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特藏部馆员王系对该馆特藏资源做了提纲挈领的介绍,尤其是日文古籍及特藏。她特别提到哈佛燕京的馆员互访项目,使得众多优秀的国内图书馆员得以到访哈佛一年,成为访问学者学术生命中的亮点,也为哈佛燕京图书馆带来极有助益的力量,促进了中美交流。此类交流不仅产出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费吴生夫妇档案汇编》这样了不起的学术成果,无数的送往迎来也释解了在美华人学者的袅袅乡愁。
始建于1928年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已走过近百年路程,历裘开明、吴文津、郑炯文、杨继东四任馆长,以“保证藏书质量”和“全心全意为学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为馆员准则。目前该馆古籍善本书库馆藏有中、日、韩、越、西文、满、蒙、藏、纳西文等文献,类型包括个人收藏、手稿、档案、照片、地图、拓片、卷轴、大藏经等。乾隆六十年以前的中文善本古籍有四千二百余部,普通古籍一万八千多部,部分收藏在远程书库,普通读者提出申请后可以调阅。
哈佛燕京图书馆
哈佛的日文藏书始于1914年前来讲学的两位日本学者姉崎正治(Anesaki Masaharu)和服部宇之吉(Hattori Unokichi),他们带来了日文的汉学及佛教经典,开启了哈佛最早的日文收藏。1927年,裘开明先生受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 A·C·柯立奇委托整理中日文收藏编目,并被聘请为“汉和图书馆”(Chinese-Japanese Library)首任馆长,即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前身。此后图书馆又逐步增加满蒙藏文、韩文、越南文、西文等馆藏,逐步形成当前规模。
哈佛燕京图书馆也正在推动善本古籍、特藏的数字化,并免费开放数字化资源。已完成和正在进行数字化的包括中日韩满蒙藏善本古籍、中文拓片、中国旧海关资料、中国旧方志、民国时期文献、基督教传教士文献、东亚各国及地区古旧地图、明清妇女著作、纳西东巴经、齐如山藏书、韩南教授藏书、费吴生夫妇档案、蒋廷黻档案等。王系女士还就如何使用燕京图书馆馆藏、如何寻找特藏等内容作了介绍。
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库内部大藏经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陈谦平在主旨发言《民国史研究多国史料的运用与国际化视野的形成》中回顾了自身的研究经历,强调多国史料与国际化视野的重要性,他表示,以此次南京大学与哈佛燕京图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合作为契机,期待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的“再出发”。陈谦平教授回顾中国大陆开展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历程,表示这门学问从“险学”到“显学”、从未垦之地到百花齐放,与档案的开放利用密不可分。民国档案文献除了收藏于海峡两岸的档案馆之外,欧美日各国也保存了大量民国时期的文件、电函、报告、日记、图片等。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不是孤立的,每个阶段都同国际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民国史研究的史料不能局限于中国本身,多国史料的运用才能建立国际化的视野。
来自日本的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主任波多野澄雄介绍了该中心(简称“亚历”)设立的背景、馆藏特色及公开资料情况。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成立于2001年,旨在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公开近现代日本与亚洲邻国关系的相关史料,资料涵盖的范围从明治初年到二战结束(1868-1945年)。该馆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三大机构所藏的史料数字化后免费开放,引领了日本数字档案馆的发展。目前为止已经公开3000万图像的数据库及多种可以任意阅览的影像资料,在数据存储量、检索精准度、访问便利度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口碑。为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亚历”不仅致力于研究者,还致力于开拓普通市民和学生用户,以及与国内外优秀的数字档案合作等新课题。尤其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亚历使用人数有显著的增加。波多野澄雄先生表示,把历史研究的资料开放给公众,期待历史解释可以更多样化,打开新的领域的可能性。
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主页,该中心数字资料免费开放,网址:http://www.jacar.go.jp/
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史料来自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三大机构
波多野澄雄先生表示“亚历”目前仍在争取扩大公开资料的范围,包括战后历史资料的扩展,将日本各大学已公开的史料链接纳入,与东洋文库等9个机构建立合作,并且可以访问海外与日本相关的数字化档案,包括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等。与此同时,他们也致力于开发和拓展新用户,为中学历史科目提供教材、为历史研究者以外的一般用户提供资料及内容,并在海外大学、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最后,他谈到数字化档案馆的发展与“亚历”的挑战:首先是扩大历史资料的共享——“即便历史的认识无法共有,历史资料的共有是可能的。”其次是推动历史资料的文本化,随着OCR字符识别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各个历史资料的全文本化以及英日韩中多语种的翻译也成为可能。近年来东亚和欧美数字档案的激增促使学者思考,不同语言系统和元数据的数字档案如何相互协作?作为日本最早的数字档案馆之一,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贡献之一就在于通过国际合作构建数字化档案网络,为深化不同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知识基础。
国立公文书馆书库
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线上特别展览(甲午中日战争)
在此后的专题报告中,与会学者就中日美三方各有特色的档案资料及相应研究展开研讨。
日本同志社大学教授村田雄二郎在题为《档案在先还是研究在先?——基于利用日本档案和私人资料研究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经验》的报告中讨论历史研究中新材料和问题意识的协同效应。在前半部分,他介绍了此前如何利用日本外交档案剖析晚清/明治时期的中日关系史,以及利用静嘉堂文库中的袁世凯文件研究辛亥革命时期南北妥协的过程。随后,他展示了正在进行调研的关西大学内藤湖南文库收藏,并讨论其资料价值以及对将来研究的潜力。究竟是新材料的发现推动历史研究?还是研究的积累让学者重新认识材料的价值?村田雄二郎教授根据自己30年来对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具体而深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哈佛燕京图书馆公共服务部主任、东亚数字人文项目馆员杨丽瑄对该馆馆藏近代中日关系相关且有特色的文献作了详尽的展示与解说,主要包括“二战时期中日战争照片集”(Souvenir De Chine-a Photo Album Collection on SinoJapanese War)和日文原始材料为主的“满洲”文献。
“二战时期中日战争照片集”(Souvenir De Chine-a Photo Album Collection on SinoJapanese War),相关图片均来自哈佛燕京图书馆
“二战时期中日战争照片集”收藏有475张照片,其中包含淞沪会战、全面抗战时期的影像,以及 1932-1938年间日本占领上海和南京的景象。
该相册封面上端刺绣有法文 Souvenir De Chine(“中国纪念品”)字样 ,中间是一只叼着牡丹的凤凰,左下方绣有H. T.,即董显光(1887-1971)英文名Hollington Tong的缩写。董显光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曾任《北京日报》主笔和上海以英文发行的《中国报》编辑,并创办当时天津的第三大报《庸报》。他后来被蒋介石任命第五届军事委员会副部长,负责监督抗战时期的对外宣传活动,主要是争取西方媒体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这些照片据推测应为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军事、新闻人员所拍摄,后由一位在上海的法国人编辑,并交到董显光手中。
上海江湾镇被毁之后的照片,1937
这一相册由燕京图书馆在年以12500美金的价格购自纽约古董书商Frederick Alexander Bernett,目前可以在哈佛数字藏品网站Harvard Digital Collections平台上检索Souvenir de Chine免费阅览,该平台提供超过600万件数字化馆藏;也可利用数字化图像平台Hollis Images获取。
哈佛数字藏品网站Harvard Digital Collections,网址:
https://library.harvard.edu/digital-collections哈佛数字化图像平台Hollis Images,网址:
https://images.hollis.harvard.edu/primo-explore/search?vid=HVD_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