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作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平时所说的糖是指精制后的白糖、红糖、冰糖和糖浆等制品。而广义的糖是指各种可消化的糖类,包括有甜味儿的糖和没有甜味儿的淀粉;平常我们吃的主食如馒头、米饭、面包等都属于广义的糖类物质。在工业制糖规模化出现之前,糖一直是稀缺食品。很长一段时间只有达官贵族、商贾土豪才能经常食用糖。上海本帮菜和江苏淮扬菜至今还保留着甜口的传统,是因为这一带一直都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有关;有些农村地区则保留了妇女坐月子喝糖茶的风俗,这表明在农民传统观念中糖是稀缺滋补的食材。
人类不是喜欢“糖”,是喜欢糖带来的“满足感”
糖带来的满足感是糖被需要的重要原因。有人说快乐很难寻,是宇宙尽头的追求;有人说快乐很简单,只需要一颗巧克力。阿甘说过“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阿甘的巧克力中肯定有甜味的,因为甜味总能给人一种满足感。
糖的味道应该是人类最喜欢的味道,无论人们在心情低落还是幸福喜悦的时刻,总需要吃点甜食来安慰或奖励自己。甜甜圈、奶茶、含糖饮料总能激活人们疲惫的身躯,还有被动躺平的灵魂。这种从吃糖中寻找满足感的技能,可能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从生理角度也证实这种说法,糖相对于脂肪、蛋白质等能更快提供能量,帮助大脑抵抗坏情绪;而且摄入糖能促使体内大量分泌一种让人心情变好的多巴胺物质。所以人们常用“像糖一样甜蜜”来形容美好的情感和幸福的生活是来自大脑本能的判断。
肥胖的“锅”,吃糖不背
任何快乐都需要代价,就如同“肥宅快乐水”在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可能造成肥胖。近几年来,有很多人对“糖”的印象不好,认为吃糖就会发胖、龋齿,甚至形成糖尿病等。提到肥胖,又是一个伤感而需要安慰的话题,特别是在离夏天不远的春天。
当前,肥胖已成为影响健康中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虽然不是世界上肥胖率最高的,但是世界上肥胖率上升速度最快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状况报告(年)》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简单来说,2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超重肥胖,5个儿童中就有1个超重肥胖。
国人肥胖的膳食原因是脂肪摄入过量。很多人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胖起来了,吃糖过多是主要原因。我们知道肥胖是由多因素引起、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此可见,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是我们胖起来的根本原因。
科学吃糖,才能享受“糖快乐”
事实胜于雄辩,真相来源数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状况报告(年)》指出,中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膳食能量摄入量是2007.4kcal,其中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糖及糖果的比例分别为53.4%、34.6%、12.0%、0.5%。从供能比例来看,广义的糖(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符合平衡膳食模式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50%~65%的要求,狭义的糖(糖及糖果)的供能比例符合每天摄入添加糖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的要求;而脂肪的供能比已达到34.6%,超过膳食指南推荐的脂肪供能比20%~30%的上限。这样我们就清楚地看到,从总能量供给的角度,脂肪摄入过量是国人胖起来的罪魁祸首。数据显示,我庭人均每日烹调用油达43.2克,超过一半的居民高于30 克/天的推荐值上限。中国人的油吃多了,是我们脂肪摄入过量和体重超重肥胖的重要因素。所以膳食指南中针对性地提出了少油控糖的饮食建议。
既然糖不是肥胖的主要原因,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实现吃糖自由。当然不是,抛开数量谈危害是不科学的。研究证实,长期过量摄入糖不但增加超重肥胖的风险,也会引发多种慢。所以为了我们控制肥胖,除正常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外,成年人和儿童应将其每天的添加糖摄入量约25克,不要超过50克。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为了健康,我们要在这个自由的尺度下享受糖带来快乐。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唐振闯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研究所副研究员
策划:宋雅娟 武玥彤
来源: 光明网-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