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时不时地产生忧虑,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例如,在面对压力或者生活发生重大改变时,我们都会感到忧心忡忡。你会发现,当工作量增加、面临考试、家人患病,或者发生重大生活事件(如搬家、结婚)时,你产生忧虑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在《焦虑者自救手册》一书中,梅丽莎·罗比肖博士和米歇尔·杜加斯博士认为,忧虑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是在心理上发生的。忧虑包括个体在心理上预期某个消极结果会发生,并在心理上准备如何应对该结果。例如,假设你把汽车开到店里去做测试,你可能会有以下想法:“如果发动机出现严重故障怎么办?修理费肯定很贵,我很有可能付不起。也许我可以分期付款。但是,如果修理人员不接受分期付款怎么办?那在有足够的钱用来修这辆车之前,我就不能开车了。没有车的话,我可能就没法按时上班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忧虑包括两部分:部分是考虑可能发生的消极事件及其后果(你预期自己的车可能需要大修,如果承担不起修理费用,就必须想出另一个上班的交通方案);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或者在心理上尝试应对预期的消极结果(考虑和修理人员讨论分期付款的事)。
因此,忧虑可以被视为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在心理上预期将会发生的事,并进行相应的准备。你会在头脑中详细建构各种场景,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自己对各种不同的情境会如何应对:如果 X 发生了怎么办?嗯,我可能会这样做……但是如果 Y 发生了怎么办?那我可能该这么做……
在什么情况下忧虑会成为问题呢?在心理健康领域,当忧虑几乎每天都出现,严重程度与情境不符且难以控制,对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或导致明显的痛苦时,我们就认为这种忧虑是有问题的。例如,如果你非常担心即将到来的考试,以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过度担心即将到来的工作面试,以致将面试取消,你的忧虑可能就有问题了。当生活质量有所下降时,也表明忧虑成了问题。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很难享受和爱人在一起的时光,因为你满脑子都是各种担心。你可能还会发现,自己会回避一些原本令人愉快的活动,因为你不想在活动开始之前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例如,有些人因为过于担心孩子的健康和安危,就算在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也始终放在各种忧虑上,无法放心地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乐趣。
与大多数心理问题的症状一样,忧虑是否成为问题主要看其程度如何。有忧虑存在并不表示有问题,判断是否成为问题的标准是忧虑的频率、严重程度、是否过度及不可控。下面的小测试来自《焦虑者自救手册》一书,将帮助你确定自己的忧虑是否成为问题。
1.我几乎每天都在忧虑。
2.就算一切正常我也会担忧(例如,即使身体正常也担心自己的健康。)
3.我对那些小问题过分担心(例如,对能否准时赴约忧心忡忡)。
4.我的忧虑过度了。在我看来,超过了应该担心的程度。
5.别人说我忧虑的东西太多了。
6.我的忧虑很难控制。一旦开始就难以停止,即使我努力想停下来。
在上面的几条陈述中,如果你认为至少有至少三项符合自己情况,对你而言忧虑可能就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