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活打卡季#今天是传统佳节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艾、分香袋,还有的人群要“躲午”等等传统文化习俗。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过端午节的人群众多,各地便形成了独有的别具一格的异味风情,如过端午节要“一吃二挂三躲”的不同风俗。
那么,这些地区的人们,过端午节,一吃什么?二挂什么?哪三类人群需要“躲午”?下面就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谈到端午节的“一吃”,人们会猜想到,这一吃莫过于“吃粽子”,当然各地过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不足为奇,这里除吃粽子以外,这“一吃”是吃“黄豆”。
为什么过端午节要吃黄豆?黄豆是农村一种常见的豆类食品,大家有所不知。
黄豆是一种在植物食品中的一种含蛋白质最高的食材,是植物食品中,营养价值最高的食品。
在古代社会,一般情况下平民百姓,物质生活非常匮乏,过端午节想吃上高营养的动物肉,如猪肉、牛肉、羊肉、鱼类等等是难上加难的。
因此,普通家庭过端午节,最有营养的食材莫过于家里有的“黄豆”了,所以,古代社会,普通百姓把黄豆作为过端午节必吃的滋补蛋白质的营养品,与吃粽子同等重要。
那么“二挂”又是挂什么?在农村古代社会,医疗技术水平非常低,防病的方法没有现在的高明,更没有什么非常有效的药物。
大自然中生长着非常多的动物和植物,能够驱虫杀菌的作用,古人就借用这些动植物来帮助人们防病,健康身体。
自然界中有“艾草”和“菖蒲”这两种植物,都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能够达到驱虫杀菌消毒的环境保护作用,为人们在端午节这个一年之中,高温高湿的梅雨季节,各种害虫繁殖滋生,各种病菌逐渐繁殖滋生增多的关键时刻,家家户户门户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就能达到驱虫防病的目的。
这是古代社会最为科学的,最为经济,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一种普遍做法,因此,传承至今,使这种好方法保留了下来。
还有一挂是,每一个家庭的母亲,都要锈一些非常美丽的小“香袋”,又叫“香囊”,内面装着一些动植物带有特殊气味的,又能够驱虫防病的药材作为香料,如艾草、薰衣草、牛黄、麝香、沉香等等香料,装在漂亮好看的香袋里,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或系在膘间,既是一种装饰品,又能驱虫防病。
那么这“三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躲法?一是刚出生的小孩子,身体虚弱,需要“躲午”。
为什么要“躲午”呢?因为,民间过端午节,有非常多的传统文化习俗的活动,如划龙舟、赛龙舟等等活动,既好玩又热闹,将会吸引所有的人来观看。
过端午节自然环境并不好,正处于夏至前后,太阳光照最强烈,紫外线照射非常厉害,又是一年一度的梅雨季节,气温非常高,又非常闷热,蚊蝇大量滋生,病菌大量繁殖的时候,刚刚出生不久的小孩子,是不能带到这种场合,来看热闹,必须要躲在家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伤害婴儿身体,因此,婴儿需要“躲午”。
二是过端午节的时候,上了年龄,体弱多病的人群,也是不能在这一天到处游走看热闹,避免感受各种不利因素,对身体的危害,因此,这些人群也同样需要在家里“躲午”,不要到室外去游玩。
三是刚刚结婚的女子,是要承担繁衍后代的重任,保护身体健康尤为重要,因此,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是千万不能到室外高温高湿,烈日曝晒,紫外线强烈照射的环境中去游玩,避免染上疾病,因此要“躲午”。
另外,端午节这天因丈夫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劳累了一天,身体非常虚弱,古人认为,这一天新婚夫妻,是不能住在一起生活的,对男女双方的身体健康都是非常有害的,并且非常危险,避免招来病害,女子必须通过回娘家来躲避。
所以,在民间结婚的女子,过端午节必须要回娘家,叫做“躲午”,又叫“躲午节”。
总而言之,不同的地方,过端午节,风俗习惯都有所不同。亲爱的网友们,你们家乡过端午节,有什么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在评论区交流,与大家一起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