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是爱的另一种形式(悲伤也是一种收获)

来源:人民健康网

悲伤是爱的另一种形式。如果爱不是问题,悲伤也不需要被解决。

人到中年,开始遇到身边有朋友病故,或突然意外离世,更有甚者可能是自己的亲人撒手人寰。我们是一个含蓄的民族,男生从小不能哭,眼泪是懦弱的代名词。遇到大事,总被劝慰“节哀顺变”,怎么节哀?哀又被节去哪儿了?笔者就曾遇到一名中年丧女的父亲,悲伤过度,一夜突聋。顺变?我熟悉了一辈子的亲朋好友,说没就没,怎么变?这些学校不教、父母回避、社会掩饰的话题,成了一道道冷酷的墙,卡在我们的生命里。

先要厘清一个观念:悲伤是我们再正常不过的反应。悲伤不是一种要被治愈或是需要克服的什么东西,而是我们人生里都要有的经历。它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更关怀他人,也更谦卑。通常我们一遇到哭泣者,个反应就是去安慰,递面巾纸到对方手上,或是亲自帮对方去拭泪,我觉得其实这是不适宜的。递面纸的潜台词是不允许对方继续表达他的哭泣,合宜的做法是把面巾纸放到对方可以拿到的地方,把用不用的选择权让给对方。悲伤需要被看见,需要被表达,如果剥夺悲伤的权利,悲伤只会更悲伤。

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剧痛,常常无法有对方的同理心。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到一些人在很长时间依然走不出悲伤情绪,就会心生厌恶,我们会以为:“你应该好了。”就好像悲伤是有量表的一样,必然会随着时间消退。其实,每个人与逝者的关系亲疏远近不同,每个人的依恋类型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悲伤表达方式也不同,会表现出的悲伤面貌也天差地别。有些人需要用哭泣这种感性宣泄表达对逝者的联结,有些人会选择去完成逝者遗愿,或是以逝者的名义做一些公益事件。我们不能以某一种标准,比如“我哭得死去活来”、“他一滴眼泪不流”等外在形式,去看待每个人的反应。

对于有过重大失落经验的人来说,悲伤从来不会被走出,悲伤也不需要被走出,他们不过是学会了和悲伤一起生活,学会了更温柔地看世界,学会了更珍惜眼前人。爱与支持才是他们需要的。爱是允许他做回自己,而不是活成他人想要的样子;支持的步是陪伴,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不反驳的耳朵去听,而不是带着自己的意见去陪伴。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20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