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人们在这天包粽子,赛龙舟,插艾草,饮雄黄酒,系五彩缕。
这些习俗传承至今,蕴含的精神也该被子孙后代铭记。
包粽子
端正持身,包容万物
《广雅》里讲:“端,正也。”古时候的宫殿,端门就是午门,午饭就是正餐。
端正无邪,这就是端午节的本意。
粽子的包法,也蕴含中国人端正、包容的处世哲学。
屈原故里秭归,至今传唱着一首《粽子歌》: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
用于包裹的粽叶,松一分则散,紧一分则破;
煮粽子的时间,多一分则味不纯,少一分则煮不熟;
粳米更是要求甜度、软硬皆适中。
一切恰到好处,一颗粽子才算成功。
也只有这样的粽子,才配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样的先贤。
因为他的人品,同样是端正、包容的。
包好的粽子,外形有棱有角,内陷有甜有咸。
《周易》里讲:“君子正位以凝命。”
做人也要像粽子一样,行事端正稳重,内心包容善良。
又有什么邪祟可惧?自然吉无不利。
赛龙舟
自强不息,同舟共济
龙是一种保护神,它司降雨、主旱涝。
《越绝书》中说,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古时候,越人以渔猎为生,经常“争先恐后”地在水上劳作。
他们断发纹身,通过模拟龙族的形态,表示自己是龙的子孙;
又将龙的图案刻于舟上,祈求每次劳作都得平安与丰收。
江上龙舟竞渡,岸边鼓声相和,这就是端午赛龙舟的起源。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生如逆水行舟,即便逆流而上,也要奋勇争先。
锣鼓喧天、浪遏飞舟,到中流击水,方显英雄本色。
俗话说得好: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成拳。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笃信“集体力量”的民族。
就像龙舟这种竞技,比的就是同舟共济 、人舟合一。
一船人团结一心、步调一致,龙舟才能在各种风浪曲折中奋力前行。
你撑我、我撑你,彼此支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插艾草
清白做人,家国天下
相传,楚王听信谗言,将主张抗秦的屈原贬黜流放。
秦国攻破楚国首都后,屈原不甘受辱。
抱着一块大石头,投入了汨罗江。
正是这样的家国情怀,让屈原被人们长久地纪念。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在他的家乡楚地,人们有佩戴香草的习俗,尤其以艾草最多。
民俗认为,午日午时太阳最烈,此时百草都是药。
端午插一把的艾草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艾草代表着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能灸百病”,故又被称为“医草”。
还可以做成“艾虎”和“艾人” ,压在小儿床头,求得健康吉祥。
饮雄黄酒
以毒攻毒,为我所用
《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君子斋戒,处必掩身。”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毒月”,五日是“恶日”“毒日”。
此时蛇虫繁殖,疾病瘟疫横行。
中国人最忌讳这一天,想尽办法要战胜它。最初,端午节作为避疫、驱邪的节日流传下来。
直到唐代,人们才逐渐把端午当成佳节良辰来看待。
唐代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端午节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
雄黄俗称“鸡冠石”,是一种矿物质,本身有剧毒。
但它对于驱虫、杀毒,却有奇效。
《本草纲目》里记载,少量服用雄黄可以泻内毒,外敷有杀菌镇痛的功效。
不能饮酒的小孩,大人会在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
意在达到消毒防病,虫豸不叮的效果。
在“毒日”,饮“毒酒”,驱“毒虫”。
原本剧毒的矿物,变成了以毒攻毒的法宝。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强大。
系五彩缕
平安和顺,祈福纳祥
端午节当天,把五彩丝缕系在小孩儿的手腕上,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
五彩缕又称长命缕,以五色丝结而成索。
五彩缕,不是五彩缤纷的花色丝线。
而是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
中国古代崇拜自然,以天地间的这五种颜色为吉祥色。
据说可以避邪祟,防止五种毒虫叮咬。
五彩缕要系到“六月六”,下过场大雨。
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为家人系上一条五彩缕,送上一句“端午安康”。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就是最温暖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