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训中感受对学习的热爱(对培训有什么收获)

临近暑假,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通知接踵而至。毫无疑问,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应用型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培训。但应接不暇的培训,让我们不得不审视,师资培训是让教师变得更“好”了,还是让教师变得更茫然、更忙碌了?

————————————————

不管是“双师双能”,还是“双师”,其实无非是新时代的应用型院校教师更好地胜任本职岗位更加综合的工作能力,是一个满足岗位基本“胜任力”的要求。师资培训如何更好地促进岗位胜任力的提升呢?

参加培训的理由是什么

近年来,部分质量不高、管理不严的培训项目,给参加培训的学员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当下信息爆炸及各类数字课程资源广为建设的背景下,真正想学的教师其实很容易获得同类课程资源。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集中面授培训的价值:参加培训班可以接受名师的耳提面命,还可以结识来自全国的优秀同行,同时建立自己的人脉资源……但,这是师资培训的充分理由吗?

如果一位教师能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当下的分工协作,能正确识别细分领域(如教育政策、课程开发)的大咖,通过关注几个权威的自媒体账号,加入几个高质量的信息群,基于大咖的学术专著来了解大咖的所思所想,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学习路径,能让自己成为标杆并强迫自己“输出”……这样的教师,不管参加怎样的培训,相信都会学有所获。

总之,想学,才是学习的起点。

培训的出发点是什么

应用型院校师资培训实效的可靠保证,最终需要落实到高质量的课程中。如果将参训学员比作客户,培训实施方(方)即为供应商,供应商生产的出发点可能有:为了完成上级摊派的任务,为了多一个年度工作亮点,为了多一个标志性成果,为了增加社会服务的收入,为了扩大其在国内的影响,为了倒逼自己单位社会服务的能力……

为什么要设计这些课程?某一课程具体采取哪些教学方法?聘请什么样的讲师来授课……一旦较真深究,或许会发现,改进的空间还很大。

其实,我们还是要回归课程设计的本源:因应客户的真实需求设计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达成客户“满意”。

给培训者的改进建议

应用型院校教师培训现存的一个主要矛盾是:一边要求参训教师在本职工作中进行项目教学、研讨式教学、情境教学,另一边则顶多有一些所谓的企业参观、现场教学,连续多天对参训教师进行“满堂灌”。

另一个主要矛盾是:参训教师往往觉得学校在日常没有成系统的培训,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向谁请教,学校管理者则“感觉”已经提供了许多针对性培训,而教师往往参与热情不高或不够认真。

因此我建议,参加培训前,培训方要与学员进行充分沟通,要确保学员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并愿意在学习期间遵守纪律,全身心地投入和付出。学员能根据课程安排提前预习,包括但不限于提前搜集不同课程讲师的背景资料和与课程相关的学术著作等。

培训进程中,除了特殊需要,参训学员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统统上交,专注于学习互动及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高阶性作业。

培训的课后,仍需要促成学员之间的往来、互动和交流,参训学员要尽量做到像要求学生积极发言那样,主动对授课讲师进行提问。

陶行知在《南京安徽公学创学旨趣》一文中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我们要虚心尽量接受选择与本职本科及修养有关系之学术经验来帮助我们研究。要教学生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努力向前进、向上进不可。”

学校,理应是典型的学习型;教师,尤其是应用型院校的教师,理应是模范的终身学习者、热爱学习者。如果认同,请从应用型院校师资培训开始,让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系常熟理工学院智能电梯产业学院正高级工程师、苏州远志科技创始人)

《中国教师报》2023年06月21日第14版

作者:顾德仁

(0)
上一篇 2023年07月12日
下一篇 2023年07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