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网上有关“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1 自然地理概况

公园所在的地理单元性质,山文、地势、流域、水域、气候(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无霜期等)、水文、植被(植被类型与结构、植被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土壤等方面的特征。

1.2 社会经济概况

人口(数量、密度、构成、分布),行政区划变化沿革,产业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现状与预测。

1.3 公园范围确定的依据

根据充分满足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主体地质景观及其赋存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的需要,说明公园范围确定的依据。分析公园范围划定的合理性与管理的有效性。

1.4 公园发展概况

1.4.1 地质公园的名称、资格授予时间

1.4.2 地质公园取得资格以前的地质研究程度与主要研究成果

1.4.3 地质公园申报和建设期间的考察、规划等工作概况

1.4.4 地质公园已完成的建设工作概况及已有的基本设施

1.4.5 地质公园已有的管理机构及人才结构情况

1.4.6 公园如与世界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相重叠或部分重叠,可简述其设立的基本情况 3.1 地质地貌景观概况

描述区域地质、地貌景观概况及其演化历史。其中区域地质概况包括地层与古生物、区域构造背景、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以及区域地质发展史。地貌包括地貌分区、主要地貌景观类型及其发展演变历史。

3.2 地质遗迹景观类型

根据公园发育的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分别进行描述。

3.3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

3.3.1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

3.3.1.1 科学价值(包含典型性、稀有性、完整性);

3.3.1.2 审美价值

3.3.1.3 科普价值

3.3.1.4 旅游开发价值

3.3.2 地质遗迹景观综合价值等级评价

通过和国内外同类型地质遗迹景观对比分析,综合评价公园内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的综合价值级别。 4.1 其它自然景观及评价

说明公园内其它自然景观的类型与特征,评价其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科普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生态价值,并评价其综合价值级别。

4.2 人文景观及评价

说明公园内人文景观的类型与特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其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科普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并评价其综合价值级别。 5.1 总体布局概述

5.1.1 布局原则与方法

根据地质遗迹资源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布局原则和方法。例如规模适中原则,完整性、连续性原则,有效保护原则,有利游客和方便管理原则,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原则,有利社区福利改进原则等等。例如空间分析理论划界,群体意愿调查,利用地貌、地物以及行政区划划界,保证公园共享基础设施的完整性等等方法。

5.1.2 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

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组合、地形地物、水系、行政区划等的自然分布。

从点(景点、居民点等)、线(景观线、游线、交通线等)、面(景观组合区、地貌区、建筑设施分布区、行政区等)的不同层次、功能和相互关系,描述公园的空间结构。

5.2 园区、景区

5.2.1 园区或景区划分的依据

5.2.2 园区或景区的分区说明

各园区或景区的特征、性质的描述。

5.3 功能区

5.3.1 功能区划分的依据

5.3.2 功能区的分区说明

各功能区的功能性质、特征的描述。

5.4 地质公园的勘界

5.4.1 勘界的技术方案

说明需要勘定的地质公园的各类边界,以及勘界的工作程序、技术方法与手段、精度要求、勘界数据与资料建库存档的办法。

5.4.2 边界标识碑牌的设立

列出需要设立的不同级别与类型的边界标识碑牌的数量与位置(列出拟建边界标识碑牌位置的地理坐标)。 6.1 地质遗迹保护区类型、级别与范围的划分

根据保护对象的自然状况可分为点状,线状,面状类型;按科学价值珍稀程度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保护区的范围必须准确划定(其界线重要拐点要注明坐标);各级保护区要有明确的保护要求。

6.2 地质遗迹保护措施

将重点保护的地质遗迹景群、景点、景物划入保护区后,要对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保护现状、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科学的保护方案。特级及一级保护对象要落实到人。 7.1 生态环境保护

7.1.1 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对公园内的土壤、大气、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本底天然放射性剂量水平,水土流失情况,居民及旅客活动等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情况进行陈述和评价,并对生态环境影响做出预测。

7.1.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对公园生态环境提出保护措施

7.2 自然灾害防治

对公园范围内及所在地区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病虫害、极端气候灾害、游客安全事故等灾害的历史状况、发生背景与条件进行分析,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3 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说明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的现状,分析生物多样性与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4 人文景观保护

说明公园内人文景观保护的现状,分析人文景观面临的主要威胁,提出保护措施,并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5 地质公园的环境容量

7.5.1 环境容量的计算

说明公园、园区、景区、景点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的选择,计算参数的确定,计算的依据。

7.5.2 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7.5.3 环境容量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7.6 地质公园的建筑容量

7.6.1 建筑容量的计算

说明公园建筑容量计算方法的选择,计算参数的确定,计算的依据。

7.6.2 公园建筑容量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7.6.3 环境建筑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8.1 课题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8.1.1 选题原则

主要围绕资源、保护、科学解说、打造有科学含量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效率、保护游客安全以及公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设立科研课题,充分发掘公园的科学文化内涵并体现前瞻性、实用性原则。

8.1.2 选题依据

8.1.2.1对主要地质遗迹在全球或全国范围内地质演化中的代表性的分析对比研究

8.1.2.2 各类地质遗迹形成演化规律,美学特色,分类,评价准则等的分析对比研究

8.1.2.3地质公园科学解说研究(包括解说员培训,地质博物馆,科普**馆(影视厅),解说碑牌,科普读物等)

8.1.2.4 地质公园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研究

8.1.2.5 地质公园经营管理问题研究

8.1.2.6地质公园旅游产品打造和实施问题研究

8.1.2.7 地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研究

8.1.2.8 数字地质公园建设研究

8.1.2.9 游客安全研究

8.1.2.10 其它需要研究的问题

8.2 科学研究计划编制

将选定的科研项目按规划期限要求编入计划。提出计划实施办法和措施,对近期(3-5年)科研计划要单独编列实施方案。

8.3 科研基金

按门票收入的百分之二作为科研基金,要对科研基金设立和使用的办法进行可行性说明。

8.4 科研成果的出版与转化

提出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说明。 9.1 解说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9.2 地质博物馆与科普**馆(影视厅)

9.2.1 地质博物馆

新建及改造博物馆的选址、建筑规模与建筑风格要进行多方案对比分析,提出推荐方案,并列出实施计划;编制展出内容提要及展出形式要求。

9.2.2 科普**馆(影视厅)

原则上要独立建立,条件不具备者可暂设于博物馆内;要列出建馆面积、座位数及放映技术等级,并列出实施计划;编制放映影片名录、制作计划及技术要求。

9.2.3 布展形式与演示形式

对布展演示形式的技术思路、艺术风格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进行说明。

9.3 公园主副碑

9.3.1 主碑

对公园主碑的选址、占地规模、设计风格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进行分析与论证,说明推荐方案的依据。

9.3.2 副碑

对公园副碑的选址、占地规模、设计风格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进行分析与论证,说明推荐方案的依据。

9.4 景点(物)解说牌

对公园景点(物)解说牌设置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进行说明并编制实施方案。

9.5 公共信息标识牌

对公园公共信息标识牌设置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进行说明和编制实施方案。

9.6 图书音像出版物

对“公园科学导游图”、“ 国家地质公园丛书” 等图书音像出版物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进行说明并提出实施方案。

9.7 解说系统的维护与更新

对解说系统维护与更新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进行说明并提出维护增补方案。 10.1 乡土科普活动

对乡土科普教育的活动内容、对象、活动条件及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近期活动方案。提出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计划。

10.2 教学实习活动

对教学实习活动需求、客源构成、活动条件及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近期的行动方案。提出与有关院校科研学术机构合作建立教学实习、科研基地计划。

10.3 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需求、客源及构成、活动条件及项目可行性分析并编制近期活动计划。 11.1 旅游发展目标

说明旅游发展目标和指标制定的依据。

11.2 旅游客源市场

11.2.1 市场调查

说明市场调查的原则、技术方法,以及调查实施的过程与结论。

11.2.2 市场预测

说明市场预测的依据与技术方法。

11.2.3 市场定位

说明市场定位的依据与技术方法。

11.3 旅游项目(产品)

11.3.1 旅游项目规划的原则

11.3.2 各类旅游项目规划的依据和设计思路

11.3.3 各类旅游项目推广的基础条件与可行性分析

11.4 地质旅游纪念品

11.4.1 地质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基本原则

11.4.2 地质旅游纪念品主题确定、产品系列设计的依据与技术思路

11.4.3 地质旅游纪念品开发与营销规划的可行性论证 12.1 地质公园数据库与GIS

12.1.1 建设目的

例如地质遗迹研究数据共享;有利地质遗迹管理等等。

12.1.2 技术标准

说明技术标准选择的依据,以及技术标准的适用性。

12.1.3 内容与功能

分析数据库内容与功能需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说明数据库总体框架的技术思路。

12.1.4 应用与管理

应用与管理能力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建设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12.2 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的现状与需求分析,说明公园的综合环境监测系统(如水文、气象、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物种等)和旅游管理监测系统(如公园内的游客容量、交通疏导、旅游安全等)规划的依据和技术思路。

12.3 网站与网络系统

网站与网络系统的现状与需求分析,说明公园网站与网络系统规划的依据和技术思路,以及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13.1 道路交通

13.1.1 外部交通

规划原则与结构分析

13.1.2 内部道路和交通

规划原则与结构分析

13.1.3 停车场

规划原则与结构分析

13.1.4 其他交通方式

规划原则与结构分析

13.2 供水供电设施

13.2.1供水工程设施

供水及需水量现状,需求预测,用水标准,水源选择的依据、供水方案及工程建设的控制要求。

13.2.2供电工程设施

电源及用电需求量现状,需求增长分析,电源选择、工程选址、规模的依据及建设控制要求。

13.3 环境卫生

公共卫生间的规划原则,选址、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污水、垃圾排放处理的现状,污水、垃圾排放量的预测,处置原则,建设控制要求。

13.4 通讯设施

通讯设施现状,需求预测,规划原则,建设控制要求。

13.5 服务设施

13.5.1 餐饮服务设施的规划原则,选址、规模、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13.5.2 住宿设施的规划原则,选址、规模、等级、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13.5.3 安全、防护设施的规划原则,功能、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13.5.4 医疗服务点的规划原则、功能,选址、规模、布局的依据,建设控制要求 14.1 土地利用规划

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调整方案及规划协调。

首先要对规划区本底的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对现状不同类型用地的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在前述两项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公园的需要,综合平衡,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规划、调整;根据地质公园用地分类(如附表3)最后编制土地利用平衡表(包括现状的和规划的)。 15.1 社区调整

包括居民点调整与迁移,人口与劳动力转移到为地质公园服务的相关行业中等。

15.2 景观整治

15.2.1 整治目标

15.2.2 整治原则

15.2.3 分期整治的依据 16.1 管理机构设置

16.2 职能部门设置

16.3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

专业人员配备现状,专业人员来源,专业类型、学历、比例分配的需求分析。

16.4 导游

导游人才现状,对导游技能、能力、资质、地质专业知识需求的分析,导游培训条件、途径的说明。

16.5 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现状,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需求分析,培训条件与途径的说明。

16.6 近期建设项目确定的依据

16.7 项目实施规划(多个项目应分别说明)

16.7.1 实施地点的选择

16.7.2 项目功能定位

16.7.3 项目的结构与组织

16.7.4 项目建设的控制要求

16.7.5 项目的经济技术指标与投资估算

16.7.6 项目资金来源

附表1 大类 类 亚 类

一、地质(体、层)剖面大类 1.地层剖面 (1)全球界线层型剖面(金钉子)

(2)全国性标准剖面

(3)区域性标准剖面

(4)地方性标准剖面

2.岩浆岩(体)剖面 (5)典型基、超基性岩体(剖面)

(6)典型中性岩体(剖面)

(7)典型酸性岩体(剖面)

(8)典型碱性岩体(剖面)

3.变质岩相剖面 (9)典型接触变质带剖面

(10)典型热动力变质带剖面

(11)典型混合岩化变质带剖面

(12)典型高、超高压变质带剖面

4.沉积岩相剖面 (13)典型沉积岩相剖面

二、地质构造大类 5.构造形迹 (14)全球(巨型)构造

(15)区域(大型)构造

(16)中小型构造

三、古生物大类 6.古人类 (17)古人类化石

(18)古人类活动遗迹

7.古动物 (19)古无脊椎动物

(20)古脊椎动物

8.古植物 (21)古植物

9.古生物遗迹 (22)古生物活动遗迹

四、矿物与矿床大类 10.典型矿物产地 (23)典型矿物产地

11.典型矿床 (24)典型金属矿床

(25)典型非金属矿床

(26)典型能源矿床

五、地貌景观大类 12.岩石地貌景观 (27)花岗岩地貌景观

(28)碎屑岩地貌景观

(29)可溶岩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

(30)黄土地貌景观

(31)砂积地貌景观

13.火山地貌景观 (32)火山机构地貌景观

(33)火山熔岩地貌景观

(34)火山碎屑堆积地貌景观

14.冰川地貌景观 (35)冰川刨蚀地貌景观

(36)冰川堆积地貌景观

(37)冰缘地貌景观

15.流水地貌景观 (38)流水侵蚀地貌景观

(39)流水堆积地貌景观

16.海蚀海积景观 (40)海蚀地貌景观

(41)海积地貌景观

17.构造地貌景观 (42)构造地貌景观

六、水体景观大类 18.泉水景观 (43)温(热)泉景观

(44)冷泉景观

19.湖沼景观 (45)湖泊景观

(46)沼泽湿地景观

20.河流景观 (47)风景河段

21.瀑布景观 (48)瀑布景观

七、环境地质遗迹景观大类 22.地震遗迹景观 (49)古地震遗迹景观

(50)近代地震遗迹景观

23.陨石冲击遗迹景观 (51)陨石冲击遗迹景观

24.地质灾害遗迹景观 (52)山体崩塌遗迹景观

(53)滑坡遗迹景观

(54)泥石流遗迹景观

(55)地裂与地面沉降遗迹景观

25.采矿遗迹景观 (56)采矿遗迹景观

附表2 序

号 用地代号 用 地 名 称 面积

(km2) 占总面积的比例(%) 人均面积

(m2/人)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00 合计 地质公园规划用地 — —

01 甲 地质遗迹景观用地 — —

02 乙 公园设施用地

03 丙 居民社会用地

04 丁 交通与工程用地

05 戊 林 地 — —

06 已 园 地 — —

07 庚 耕 地 — —

08 辛 草 地 — —

09 壬 水 域 — —

10 癸 滞留用地 — —

备 注 年现状总人口 万人,其中游客 人,职工 人,居民 人

年规划总人口 万人,其中游客 人,职工 人,居民 人

注1:其中“—”表示不适用。

注2:第03项的人均面积计算基数,只计算在项用地内居住的人数,

不含游客数。游客数是指旅游高峰季节的日平均数。

附表3 序号 代号 用地名称 范 围 备 注

01 甲 地质遗迹景观用地 地质景观用地、地质迹保护用地、需恢复的景观用地、野外游憩用地、其他观光用地

02 乙 公园设施用地 独立旅游基地用地、娱乐文体用地、度假保健用地、科普设施用地、其他设施用地

03 丙 居民社会用地 居民点用地,其他社会建设用地 非旅游建设

用地

04 丁 交通与工程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内部交通用地(包括车场)、其他配套设施用地

05 戊 林 地 除园地外的所有林地

06 已 园 地 各类人工经济林园地 不含竹木材林

07 庚 耕 地 菜地、旱地、水田、水浇地等

08 辛 草 地 各类草地

09 壬 水 域 河、湖、海、滩、渠、水库等

10 癸 滞留用地 所有废弃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荒地

森林旅游规划怎样做?

1、指示导向作用

2、辅助游客了解园林环境

3、维护园林环境,服务游客

4、广告宣传

5、文化传承、科普教育

6、美化环境,增强园林意境,提升园林文化品位

1.指示导向作用从游客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园林内的大小景点和各种场所的方位进行标示以及道路指示牌、指标、具有标志性的园林景物,为游客提供路线指引,协助游客的游览活动,保证游客在园林环境中的通行顺畅。

2.辅助游客了解园林环境位于园林入口或各子区域前的区域引导类标识,通过展示平面图示、导游图等,将道路、绿地、水体、建筑以及景点等标示出来,便于游人进行游览活动前对园林的内容、整体布局及园林环境的风格等其他特征有基本的了解。

3.维护园林环境,服务游客园林管理部门为维护园林环境、服务游客而设置了安全警示牌、管理服务处和安全部门的****等信息以及娱乐、运动等器械的使用说明等管理类标志此类标识对游人起到帮助、规范、劝阻、预防、教育等功能。

4.广告宣传标识是一种信息传达媒体。通过文字、图画、影音等方式将政策、法规、文明口号、商业信息、公益广告等传达给游客,起到展示国家、地域建设成果和发展策略;宣传经营政策目标、公益信息等文明;商业广告等功能。

5.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园林标识通过对园林中的景点标志(其相关的背景知识),名胜古迹标志(有关的历史、文化、人物),地理、气候、水文等自然知识的介绍,动植物科普标注,景观设计说明等,发挥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的作用。使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也能增强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对引起游客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6.美化环境,增强园林意境,提升园林文化品位园林标识的形式多样、样式美观,如经过精心设计的与园林环境相协调的景点名牌、说明、安全警示牌、道路引导牌、宣传牌等标识(牌),具有引导和标志功能的园林小品、建筑物、自然景物以及景题、匾、联、刻石等具有标识和观赏的双重意义。在发挥标识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起到了美化环境,增强园林意境,提升园林文化品位的作用。

幼儿园孩子主题活动设计多篇

一、什么是森林旅游?

森林旅游是一种在特定的森林区域内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探险健身、商务会议的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旅游,是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方式。

(一)资源及特征

森林旅游资源系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与旅游功能,并能够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

具有可持续性(可再生)与脆弱性(承载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森林环境与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功能多重性(旅游、林下经济、加工)、增智性(科普价值)等特征。

(二)森林旅游的特点

资源依赖性强。森林旅游是以森林景观、动植物资源、附存自然环境及相关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为基础形成的一种“资源型”旅游方式。

季节性强。全年总体呈金字塔状,5-8月份为旅游旺季,其中7月份游客做最多,其他月份依次递减。个别景区因受气候及主推产品影响游客会出现波动,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受夏季暴雨影响,游客主要集中在3-6月;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受季节气候影响冬季人多;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受冰雪产品影响,冬季游客增多。

制约性强。森林旅游的基础在于森林及其附属资源,生态保护要求、区域位置偏远、地形地貌限制和管理体制约束等,注定了森林旅游发展在建设用地、游客承载量及游览方式等方面制约较多。

(三)森林旅游的类型

依据载体不同可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和城市公园等;依据季节可分为春季踏青型、夏季避暑型、秋季观叶摘果型、冬季避寒型和冰雪型;依据地域承载空间可分为山岳型、山丘型、江河型、湖库型、平原型、沙地型、海滨型和海岛型;依据距城市距离可分为城市型、近郊型、郊野型和山野型;按规模可分为特大森林公园、大型森林公园、中型森林公园、小型森林公园、微型森林公园。

(四)主要客群市场及需求

依据全国森林旅游市场分析:

依据市场距离分为本地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本地市场多以日常游憩为主,反复性最强,消费能力最小,部分景区为核心市场,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区域市场多以周边城市周末和短假出游为主,距离短交通方便,是景区重要拓展市场,一般为周边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相对突出的区域大中型城市,反复性强,消费能力较高,如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的上海、苏州,九寨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的成都,西双版纳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的昆明等;全国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其中尤以上海最为突出,反复性一般,消费能力最强。

依据消费能力分为区域基础市场、北上广深核心市场、其他辐射市场。区域基础市场游客受市场距离、区域文脉认同感较强(新奇感弱)和区域免费政策等影响,购买欲望较弱,主要集中在吃、行2个方面,但反复性最强,消费总体规模可观;北上广深核心市场游客经济基础好,消费层次高,一次性消费能力强,反复性较强,主要集中于地方文化性、康养性、生态性和休闲性强的旅游产品;其他辐射市场游客受客群总体消费能力和反复性均一般,主要集中在吃、住、行3个基础方面,附属消费较小。

依据客群特征可分为朋友,其次是亲子、父母、个人,最后是情侣。以朋友为主的客群,无性别差异,对住宿、交通、特色旅游商品和休闲娱乐产品要求较高,总体消费规模大;亲子、父母、个人群体相当,对住宿、交通、餐饮、度假产品和文化产品要求较高,消费一般;情侣客群,对住宿、餐饮、特色旅游商品、度假产品和互动体验产品要求较高,单体消费能力较强。

依据游客年龄特征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人和少年。青年市场,客群最大,反复性和消费欲望最强,消费能力较强,对交通、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产品和互动体验性产品要求较高;中年市场,反复性和消费欲望一般,消费能力最强,对交通、住宿、餐饮、度假产品和文化产品要求较高,较注重旅游服务品质;老年人和青少年市场,客群较小,反复性最小,总体消费能力一般,对交通、住宿和文化产品要求高,最注重旅游服务品质。

依据出游方式可分为自由行、团队游和自驾游。自由行客群规模最大,反复性一般,消费能力较强,最注重票价、交通、住宿及休闲旅游产品等;组团游客群规模较大,反复性差,单次消费能力一般,最注旅游服务品质、住宿和休闲娱乐产品等;自驾游客群规模较小,反复性强,单次消费能力最强,最注重交通、停车场和住宿等设施条件。

(五)森林旅游开发模式

森林旅游开发模式多是在确定其某一项主要功能同时附加多个次要功能,辅以“1+X”开发策略,完善内部旅游产品。

生态保护型。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以“森林+保育科研+研学观光+”策略,适度开展对生态环境低扰度的生态科普、自然教育活动和少量的探险活动。这类景区(点)一般位于偏远地区,规模较大,资源较为单一,主要包括山野型森林旅游区、原始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只允许科学研究与观测,试验区可开展研学和观光等活动)

景区驱动型。以森林观光为主要功能,以“森林+观光+”策略,开发自然风光游览和动植物景观观赏等主产品,复合开发休闲、游乐、度假、研学、运动和研学等旅游产品。这类景区(点)资源依赖性强,一般具有强势的森林资源,常位于城市远郊区,主要包括郊野型森林旅游区(点)、森林公园等。

休闲驱动型。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以“森林+休闲+游乐”策略,开发森林观光、消夏避暑、周末游乐等休闲娱乐型产品。这类景区(点)大部分为开放式或者年卡收费模式,多位于城市内或近郊区,规模较小,多为微、小、中型森林旅游区(点)。

度假驱动型。以度假为主要功能,以“森林+度假+休闲+游乐”策略,开发休闲和度假等旅游产品。多借势森林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休闲设施+酒店/度假村为主要产品形态。这类景区(点)多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周边,但同时具有特色的生态资源,如温泉、雪、海洋、沙漠、草原等,对森林资源要求相对较低,包括避暑、辟寒型,中、大型,近郊型等森林旅游区(点)。

综合开发型。以多项旅游功能为主,以“森林+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体育+”等,开发森林观光、度假、休闲、游乐等旅游产品。此类景区(点)多依据市场需求开发,空间上呈现多组团形式。这类景区(点)一般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极为突出,包括城市内、近郊型的森林旅游区(点)。

二、森林旅游发展怎样?

我国目前发展森林旅游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植物园以及在自然保护区开辟旅游小区。其中,森林公园是主体。截至2017年底,全国森林公园总数达3505处,规划总面积2028.1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881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3.9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比例约28%,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1500亿元。

森林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森林旅游接待游客量逐年提升,至2018年底约占全国游客接待总量的1/3。

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我国森林旅游的载体如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基数大,但全年游客接待量超超10万的不足总量的1/4。随着大众旅游和消费升级的发展、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生态和健康理念的不断加强,森林旅游区(点)数量和服务品质化需求越来强,旅游产品逐渐从单一观光向休闲、度假、娱乐和研学等综合发展方式转变,旅游服务逐渐从特色化、定制化和精细化转变。

三、森林旅游规划怎样做?

(一)明确资源亮点和开发限制

资源亮点。认识资源,资源怎样形成、历史、品种和深度利用等。

景区开发难点。森林旅游类景区存在4大难点,一是,用地,首先是用地规划,再是坡度是否符合建设(如游客中心、停车场等基础用地);二是,生态保护,区域内是否涉及公益类、防护林、水源林或者生态红线;三是,景区开发用水,涉及酒店用水、露营地用水和其他景区用水;四是,电的问题,怎样拉电等。

(二)确定类型

依据规划地森林资源情况、季节与气候情况、地处位置判断规划景区的类型,此类型判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类型交叉,多为承载空间及城市距离较差,如张家界为山地型和远郊型;另一种,可能的发展类型,如避暑、度假和冰雪、踏青观花、赏叶摘果等。

(三)判断主要功能

分两种情况,一种,以生态保护为主;另一种,以旅游开发为主。判断条件分两种情况,一种,政府文件及现有规划中对规划场地的定位,生态保护或旅游开发为主;另一种,附属资源定位,如涵养水源地、饮用水库、防护林等,判断是以整片保护为主,还是部分保护部分开发。

(四)选择开发模式

依据主要功能确定及开发模式。保护方向更侧重保护,少干预,注重对资源本底特色的挖掘和展示。旅游开发方向,需以资源特色、资源组合、区域环境(气候、设施)、城市距离、市场距离和用地条件等为基础,确定其为景区驱动、休闲驱动、度假驱动或综合开发型。

(五)选择市场群体

依据开发模式、市场距离等综合确定面向市场群体。可对多个市场分类交叉分析,确定各类市场中主要群体的需求,明确目标客群。

(六)确定开发理念及目标

开发理念,关系到景区(点)的对外形象、开发模式及旅游产品,通俗点讲,开发理念决定着景区(点)将来为游客呈现什么。

依据开发模式和目标客群需求,及国家发展战略、消费理念和行业趋势等的发展,确定开发理念和开发目标。

(七)旅游产品规划

森林旅游产品注重3F(Fun、Free、Fresh),即“一种充满轻松乐趣,可以充分放松,无拘无束,体验自然清馨环境”的状态。

1.旅游产品组成

旅游资源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开发理念及目标是方向。产品本身由产品类型和旅游活动构成。

森林旅游资源:本底资源,包括原始植物群落、彩色林、纪念林、古树名木、山涧溪流和珍稀动物等森林景观资源;组合资源,包括冰雪、温泉、海滩、草原、江河、湖库等。

森林旅游产品:一般包括森林观光、康养度假、研学科普、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等。景区(点)开发可依据景区开发模式,运用“森林+X”略,确定某一主要产品类型,并增加其他产品复合开发。

森林旅游活动:活动是产品的主要构成成分,也是产品具体的打造思路。可据本底资源和选定的产品策划相关活动,为下一步项目建设和策划奠定基础。

例:香山公园旅游产品

观光产品:依托原始植物群落景观、彩色林景观、花卉景观等森林生物景观,开发森林生物观光旅游产品;依托红色抗战建筑景观、古典皇家苑囿和寺庙建筑景观、古典碑刻景观等人文建筑景观,开发历史建筑景观观光。开展生物观赏、摄影写生、山林徒步等活动。

研学产品:依托香山红叶、古树名木、森林保育等生态文化资源,开发森林生态生态科普产品;依托古典皇家苑囿营造、红色抗战历史、佛教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开发历史文化研学产品。开展自然课堂、伟人事迹研究、皇家文化研学、佛教禅修、特色节庆等活动。

2.旅游产品分类

依据空间尺度,一般可分为区域旅游产品和经营实体旅游产品2类。

区域森林旅游产品:区域旅游规划中,森林旅游产品多依据区域森林植被、动物、地形地势、江河湖库等本地资源及周边组合资源的特征,分区域、分类型进行规划,并对可拓展的旅游活动进行简要说明。

经营实体旅游产品:经营实体一般指森林旅游景区、森林旅游区、森林公园、度假区等旅游场所。产品多指经营实体提供给游客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总称。一般依据经营实体开发模式和内部资源特征,规划设计直接面向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线消费活动。

(八)空间规划

依据规划场地的特点,如地形、林斑、生物栖息地等特征单元,森林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水源保护地和水源涵养地,以及旅游产品概念性布置位置等,综合确定空间规划。

国内森林旅游区大多也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过度开发容易打破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这一特点存在3种普用空间规划模式,如下:

1.二维空间空间模式

以“林内保护,林外开发”策略,构筑“林内观学,林外游乐”空间模式。森林内部尽量少规划大体量的旅游项目,以保护森林环境为主,可进行地干扰的观光、徒步、研学、科普等活动;林外寻找合适地块配置相应旅游设施,如停车场、厕所、道路、标识等基础设施,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

2.立体空间拓展模式

依据森林多依赖山地的特性,以“山上保护,山下开发”策略,构筑“山上观学,山下游乐”的空间模式。山上以森林保护为主,开发地干扰的神态研学、自然科普产品或配置少量的探险和运动产品;山下以合适的地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停车场、厕所、对外交通和交通标识等基础设施,游客中心、休闲、娱乐、度假等旅游服务设施。

3.层式空间拓展模式

平原或森林匮乏区,以森林资源为核心,以“核心吸引,分层拓展”策略,构筑“心内文化,心外游乐”的同心圆式空间规划,分层逐步进行旅游开发。在开发时序上,按照与森林核心区的距离、对外交通等因素,将可建设用地划圈分层。森林核心区以“软开发”为主,突出整体氛围,塑造景区文化内涵等,增强吸引力;核心区圈层外以“硬开发”为主,建设配套设施建,并依据景区发展和市场需要,不断向外拓展。

(九)旅游项目

项目是产品的产品的具象化。在旅游规划中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区域规划,多以景区、旅游区、度假区、旅游小镇等大尺度的经营实体为主;第二层次,经营实体规划,多以小尺度的景观、文化、运动等主题单元区为主,是直接面向游客的一线消费场所。

1.区域旅游项目

依据森林资源保护特性,一般可分为严格保护、有限利用和鼓励开发等3中项目:

严格保护:多以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防护林区等为主。在核心区进行严格保护,缓冲区适当进行科学研究和森林监测等科研项目,试验区以低干扰的生态研学、自然科普项目为主,增加探险和运动等复合项目。可开展博物馆、科普馆、动物园、植物园、森林研学营地、森林徒步基地、丛林穿越等项目。

有限利用:多以生态脆弱的森林为主,包括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及森林保育功能为主的区域。在森林保护的前提下,限制性利用森林资源。在保护约束下,加强森林、山地及其他附属资源的自然景观挖掘,以观赏游憩为主,适度复合开发观光、运动、休闲、游乐、度假旅游项目;提升观光游览设施,完善餐饮、购物、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

鼓励开发:以无限制条件或较小的森林区域为主。以旅游开发为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全面利用森林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区、森林康养区、森林小镇等设施体量较大的项目。

2.经营实体旅游项目

依据规划区域的开发模式,融合规划区域特色资源和文化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在确定某一项主体产品衍生项目基础上,可复合多重产品衍生项目。

如:广西六万大山森林旅游区

“森林+康养+香文化”为主,开发了森林SP、森林心理诊疗室、森林日光浴、森林瑜伽、养生论坛、医养园等项主体目,辅以香博物馆、香疗等项目。更拓展了“森林+康养+香文化+运动+知情文化”等常规旅游复合项目,森林自行车赛道、森林骑行驿站、森林星空营地、森林音乐草坪、知情博物馆、知情公寓等项目。

(十)游线组织

森林游线组织要遵循突出特色、节约时间、动静结合和环线游览等原则。游线组织一般分3种情况,主题型、时间型和综合型,配置适当交通方式,适当穿插食、宿等。

主题型:主题型游线一般以某类文化、现象、运动等为主体,进行项目点的串联,供游客自由组合安排。

时间型:依据景区游客停留时间,串联不同的项目点,设计不同游览时间的线路,可做1日、2日、3日游线等,内容分精华型和主题型等。

综合型:一般依据游客需求定制的游线,多为精华型、主题组合型等,可依游客要求自由组合。

幼儿园孩子主题活动设计多篇

(一):

幼儿园主题活动方案《各种各样的树》

活动目标:

1、喜欢和树交朋友,懂得如何保护树木,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2、了解认识树的种类,掌握几种常见树的名称,寻找它们不同的特征。

活动准备

1、联系家长,了解主题资料,同幼儿一齐积累各种资料。

2、带给各种有关树的书籍,以及各种能够让孩子表征的材料:皱纹纸、报纸、剪刀、橡皮泥、插花、积木、各种花布和一些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树

1、早餐后,请幼儿自愿分成若干组,由三位老师分头领着幼儿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去观察幼儿园的树。

2、鼓励幼儿想出统计树木数量的方法,尝试数一数幼儿园里共有多少棵树,有多少种树,多少落叶树,多少常绿树。

3、谈话。

你在散步时看到了什么树?

你在散步时发现了哪些树的秘密?

4、鼓励孩子把自己发现的树的秘密画下来告诉大家。

延伸:把此活动的好处告诉家长,让家长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认识树,明白树的名称和用途,观察树的外形特征,看会有哪些新发现。

活动二:给大树照像

1、带给各种材料,启发幼儿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树的印象,如:绘画、粘贴、制作、拼插和立体造型等。

2、发动家长和孩子一齐表征树。

把意图向家长说明,请家长和孩子一齐“制作”树。第二天,孩子们拿来了用多种办法“制作”的树。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讲述着和家长“制作”大树的情景,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功感。

3、展示成果。

把幼儿的作品进行分类,在征求幼儿意见的基础上,定下几个标题:《我明白的树》、《我心目中的树》、《我做的树》。布置完后,请家长参观幼儿表征的作品,幼儿对自己表征的作品作介绍。

活动三:我与大树交朋友

1、与树交朋友,能主动关心自己喜欢的树。

幼儿园里有许多树,你喜欢哪一样?为什么喜欢?你想怎样照顾它?

2、领养小树。

请每个幼儿领养一颗小树,为小树起名字,记录小树的生长变化,要求孩子像妈妈一样照顾好树宝宝。

3、认识年轮。

幼儿园里有一些树桩,上面有一圈一圈的圆圈。“老师,这是什么?”引起幼儿的好奇。“你们猜猜!”有的幼儿回答:“是不是从树桩的圆圈儿上能够看出树几岁了。”“对!这些圆圈就是年轮,你们数数看,树桩上有几个圆圈儿,就说明这棵树几岁了。”幼儿了解到大树的年龄能够用年轮来计算。

(二):

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秀丽的春天》

一、主题的产生与说明春天到了,幼儿园里树木和花草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迎春花开出了**的花朵像个小喇叭似得。孩子对树枝上的绿叶、草丛中的花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有的摘下来当小扇子一扇一扇的;有的自己在手里折一些小玩意;有的甚至把树叶当成了宝贝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看到这种情形,我想:对我们来说自然规律中的季节变换也许没什么,但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吧!因为在他们这个年龄对什么也充满了好奇:春天和别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呢?树叶为什么在秋天落下而又在春天重新长出来了呢?在他们的小脑袋里会有一个个的"为什么"。我不由想到利用这些树木花草作为教育活动的媒介,为孩子们设计一个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让幼儿进一步认识春天,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以及春季的气候、植物的变化,欣赏春天的美陶冶幼儿的审美情趣,因此,一个春天的树木花草为切入点的"秀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产生了。

二、主题教育目标1.能运用各种感官和途径认识了解春天的特征,明白春天是一个秀丽和播种的季节。

2.能用说、朗诵、唱、跳、绘画、制作、剪贴等各种方式表征春天,体验创作的快乐。

3.在欣赏与春天有关的文学作品中体验文字的优美,学习创编与春天有关的故事或儿歌。

4.愿意把自己的研究发现与同伴交流分享,体会彼此分享的快乐。

三、主题活动准备1.请家长协助收集有关春天的、故事、诗歌、光盘、图书等资料。

2.带幼儿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渗透有关春天的知识。

3.联系春游地点,做好春游准备。

4.带给幼儿用来表征的'物质材料,如:画纸、笔、颜料、棉签、皱纹纸、插花、树叶、剪刀、胶水等。

四、主题网络的构建主题网络设计:

(一)活动一--春天在哪里活动目标:

1.在观察、体验中感受春天的特征和完美。

2.能够主动交流自己的发现,勇敢大方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儿歌、篮子等。

活动过程:

为了让幼儿对春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们组织幼儿来到户外找春天。

1.户外谈话:此刻是什么季节了?你是怎样明白的?

2.找春天:幼儿四散开结伴在院子周围找春天,看谁找到的春天景象多。

3.复习儿歌《春天在那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那里有红花呀,那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4.保护花草。

(二)活动二--用树叶、花瓣粘贴小动物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树叶粘贴小动物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树叶的形状,色彩进行联想和创作。

3.乐意与父母共同制作,增进亲子间感情。

活动准备:树叶若干、花瓣若干、剪刀、胶带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趣幼儿兴趣。

师:我们收集了许多的树叶,你收集的树叶是什么样貌的?它是什么树上的?这些树叶能够用来做什么?

2.教师示范依据树叶的形状粘贴成各种小动物的方法。

提问:用浆糊怎样贴?用双面胶怎样贴呢?

教师总结:用浆糊就要把浆糊抹在树叶的背面,然后贴在画纸上,用双面胶就要把胶带的一面贴在树叶的反面,然后把另一面贴在画纸上。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幼儿和父母一齐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孩子用拼、剪、贴的方法将树叶的形状改变,然后和爸爸妈妈一齐粘贴处一幅生动的画面来。

(三)活动三--春天的花朵活动目标:

1.会用指纹画表达春天的小花2.掌握指纹画的步骤和方法3.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感情感活动准备:颜料、颜料盒、美术画纸若干活动重点与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指纹画表现花朵的方法活动难点:把指纹小花的花瓣组合成一朵朵五颜六色的小花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师:春天到了,到处开满了色彩鲜艳的小花。小朋友喜不喜欢呀?这天老师就教小朋友用我们的小手画出可爱秀丽的小花。小朋友想不想学阿?

2、老师示范1.老师用一个手指沾上颜料画出一片花瓣。2.老师把沾了颜料的手指擦干净,同样的方法,把花瓣转成一朵朵漂亮的五瓣、六瓣、三瓣等等花朵。(重点告诉小朋友们,在组合花瓣时,要保证花瓣围绕一个中点组合成一个圆形,不要太分散、也不要过分重叠在一齐。)3、幼儿自己动手操作1.老师先带领幼儿一齐回忆一下画指纹画花朵的基本步骤。2.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老师在一旁指导。

4、活动结束1.教师评价幼儿的作品,以鼓励为主,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2.展示幼儿的作品,用幼儿的作品装饰教室的后墙和外墙。鼓励幼儿再接再厉。

(三):

一、主题名称:幼儿园主题活动《秀丽的冬天》

二、主题选取的原由提起冬天,大多数人的感受是寒冷,刺骨的风,一望无边的茫茫白雪,但对于孩们来说就有所不同了,滑雪、堆雪人、打雪仗,这些活动乐此不疲。因此,我们设计了《秀丽的冬天》这一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充分的感受冬天的秀丽与神秘,激发孩子们对冬天的热爱之情。

三、主题目标

1.使幼儿了解冬天,学会自我的保护方法。

2.学习用自我的感受,描述冬天的特征。

3.给孩子们讲述有关雪的科普知识。

4.让孩子们欣赏冬天的绘画作品,并自己描绘心中的冬天。

5.教幼儿学会歌曲《我们滑雪多快乐》,并尝试创编歌词。

6.给孩子们讲一些有关冬天的童话故事。

四、主题网络图

五、教学活动方案教育活动

一:歌曲活动《冬天的赞歌》

活动目的:

1.感受曲调的高低,学会愉快的演唱歌曲。

2.激发幼儿用心参与歌唱活动,天眼歌唱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开办《我爱冬天》主题活动,使孩子们了解冬天的特点。

2.有关歌曲的磁带与。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发兴趣播放歌曲,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了,顺势自然引出对话。

老师:这首歌好听吗

幼儿:好听老师:想不想学阿?

(二)整体感知歌曲提问:你在歌曲中听都到了什么?

分段学习演唱歌曲1.老师清唱前半段。

2.出示相关和播放曲调,引导孩子一句的有节奏的念出歌词。

3.透过提问,让孩子们唱出最喜欢的一句。

(三)整体学习歌曲

1.老师先清唱后半段歌曲,提问: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

出示,并播放曲子,提示幼儿年初后半段歌词,由于幼儿记忆相要困难一些,老师要有语言和动作上的暗示,以帮忙幼儿熟记。

2.用不同的方式演唱歌曲,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如:老师领唱幼儿跟唱;你一句,我一句,并伴有动作。

(四)活动延伸秀丽的冬天到了,有活动的延伸是为了在不一样的冬天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收获。

教育活动二:亲身感受活动《走进冬天》

活动目的:

1.透过亲自的参与,让孩子们对冬天有更深刻的认识。

2.在切身感受中,教会孩子们冬天的一些自我保护小知识。

3.透过自我感知,体会冬天的别样美。

活动准备:

1.开展《不一样的冬天》主题活动,激发孩子对冬天的兴趣。

2.讲解一些户外安全知识。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激发兴趣出示课件-引导谈话,关于冬天的(雪人)老师:什么季节到了?

幼儿:冬天老师:你们是怎样明白的?

(二)带领幼儿,感受冬天老师:你们喜欢冬天吗?

幼儿:喜欢老师:我们去外面看看好吗?

带领孩子在就近的田野或花园中观看冬天的景色,要求孩子们形容冬天。

(三)活动延伸要求孩子们对春天和冬天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异美。并要求孩子们,对自己认为最美的冬天进行描述。透过这些,能够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并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述潜力。

关于“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25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