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历史知识点

网上有关“必修三历史知识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 *** 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

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 *** 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必修三复习提纲(2)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单元主题: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 *** 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历史大揭秘,你所不知道的有趣历史冷知识,看看你知道其中几个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2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古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火药

 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②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天文学:

 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

 ①春秋战国——出现筹算计算法

 ②东汉——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3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总结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二、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现代价值。

 (1)春秋创立—孔子提出仁,礼,主张以德治国,主张逐步改良。

 (2)战国发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对苛政,保证农时,宽刑薄税。

 (3)秦朝摧残—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

 (5)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李贽指责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革新。

 (7)近代崩溃—在戊戌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新学的传播,科举的结束都是对儒家的打击;新文化运动中彻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后儒家受极左思潮影响,被当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新时期以来,儒学对东南亚,东亚等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代价值—和谐论;统一观;重视德化;重视家庭人伦;民本思想。

;

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资料

1. 在二战的时候,为了不让战败后的希特勒通过乔装打扮离开德国,美方情报局请来纽约著名的化妆师来协助,并且通过化妆做出了很多个希特勒可能化妆后的样子。不过,希特勒战败后选择开枪自杀,导致这一未雨绸缪并没有派上用场。

2. 雄才伟略的拿破仑居然被兔子所“打败”。拿破仑虽然经历不少战争,但是有一次特别的“战役”,遭遇了一群兔子大军。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拿破仑参加一次狩猎庆典,手下放出了一群家养的兔子,约有1000只,兔子们认为拿破仑是来投食的,朝着他冲了过来,而这一幕也吓了拿破仑一大跳。

3.成吉思汗曾创造出一种国际邮政系统。在当时行军作战的时候,为了方便进行通讯。设置了广阔的通讯网络牙木,此系统由遍布各地的小站点构成,而负责传递的人员每隔几公里就可以停下来休息,恢复体力,这样一来就可以日行300多公里,传送重要情报和物品,此外该牙木系统还可以用来保护重要人员的人身和财物安全。

4.哥伦布曾表示自己看到过美人鱼,还称美人鱼不如想象中的漂亮,甚至还有男性化面孔,而这种说法则被 历史 学家一致认为他当时看到的是海牛,并不是什么美人鱼。

5.卓别林输给了自己。当卓别林走红之后,掀起了模仿他的热潮。1915年旧金山举办了一场“卓别林模仿秀”,而他知道有这个活动后,就偷偷用别人名字参加该次比赛,结果只有第3名,让人哭笑不得,卓别林输给了自己,看起来他根本“不像”卓别林。

6.古罗马角斗士有着自己的人物模型。在当时角斗士就相当于大明星,有着众多粉丝。不仅公众场合都有他们的画像,甚至很多孩子的玩具都和他们相关,而此外他们的血液和汗水甚至可以拿来销售,而销量还很可观,被当时的女性拿来当做化妆品使用。

作者:刘祥

 

1.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资料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

 1.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生于德国特利尔市。马克思博士毕业后,开始从事政治活动。他多次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禁锢出版自由。普鲁士政府决定查封报纸,马克思被迫转赴法国巴黎。在巴黎,马克思结识了年轻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出身于一个德国工厂主家庭两位年青年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从此,恩格斯不仅成为马克思思想、事业上志同道合的战友,在经济上也给予马克思很多支持。

 2.1849年,马克思移居伦敦,直至去世。“我是世界公民”,是马克思的名言,也是他革命流 亡生涯的真实写照。定居伦敦后,大英国博物馆图书馆就成了马克思每天必到的地方。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那里完成的,其中,《资本论》至今还是影响巨大的杰作之一。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去世,葬于海格特公墓。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二、《***宣言》

 1.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这一年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

 2.《***宣言》指出,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 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宣言》肯定资产阶级在历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宣言》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的自己的政党,即***,用暴力*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3.《***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自发表以来,《***宣言》已被翻译成200多种语言文字,出版过1000次以上。

 三、第一国际

 1.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

 2.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后,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

 3.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了资产阶级反动政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第一国际的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5月28日,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勾结普军联合反扑,公社失败。

 

2.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工业革命于是兴起。国内外市场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最初的珍妮机一次能纺出8根纱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早期发明的蒸汽机用于抽干矿井中的积水,很不完善。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瓦特。1774年,瓦特改造的蒸汽机在一家冶金工厂正常运转,为鼓风机、汽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不久,瓦特蒸汽机开始应用到更多的行业。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2.早期的工厂基本上都是用水作动力,所以工厂一般都设在水流湍急的乡村而不是城市。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提供了更有效的动力,从此,工厂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三、火车与铁路

 1.19世纪初,已经有人开始修建“铁路”来运输货物。那时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由马匹拉动的。1825年,由史蒂芬孙设计的蒸汽火车载着450名乘客,以24千米的时速行驶,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1830年以后,英国掀起投资建设铁路的狂潮,到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2.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3.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资料

 《法国*和拿破仑帝国》

 一、旧制度的危机

 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进入了腐朽没落的时期,也就是“旧制度”时期。国王路易十五通过加重税收等方式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法国乃至欧洲开展了一场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进步的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因此,这场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二、法国*

 1.旧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致使法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法国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危机更加严重。为此,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于1789年5月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的问题。

 2.按照原来的方式,三级会议分三个等级分别开会,每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都只有一票表决权。在这次会议中,第三等级坚决要求增强自身的政治权利,主张三个等级合并开会,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度。此后,第三等级的代表自行成立“国民议会”,作为民众的代表,并指出制定宪法的要求。国王被迫让步,一方面同意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议会”,要求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的代表都加入;另一方面却暗中调集军队,企图以武力控制局面。消息传开,巴黎民众不断聚集并武装起来,支持制宪议会。7月14日,巴黎民众以死伤近百人的代价,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由此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 动,法国*开始了。

 3.法国*开始后,制宪议会通过了多项法令,废除了种种贵族特权和税收。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基本落实了《人权宣言》的各项原则,全面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4.国王路易十六被迫接受宪法,但暗地里致信欧洲各国君主,呼吁他们武装干涉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联军,进逼巴黎。法国 军队在瓦尔密击退侵略者,将敌人赶出国境。随后,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法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三、拿破仑帝国

 1.1799年11月,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很快建起一套高效率的国家机器。他十分重视改善财政和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为了整理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2.在战场上,拿破仑再次大败反法联盟,他的个人威望也登峰造极。1804年,经公民投票,法国改为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拿破仑虽然当上皇帝,但在欧洲君主眼中,他仍然是革命的后继者。反法联盟一次次与法国较量。拿破仑大军所向披靡,几乎横扫欧洲大陆。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 国,大败而归。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关于“必修三历史知识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26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