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六门功课都考了五分,向父亲报喜,毛主席如何回应

1959年,毛主席的女儿李讷考上了北京大学,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也非常好。

有一次考试,李讷六门功课全部考了五分,当时是学习苏联的五分制,五分就是满分,所以,李讷也非常高兴,回家就向父亲报喜。

但是,毛主席却没有很高兴,而是说:“你不一定都要考五分,也可以考几个四分,三分也没有关系。”

按理说,孩子考了满分,父亲应该高兴才对,可是毛主席为什么却要这么说呢?

其实,这就是毛主席一贯的学习观,不要强求每一门功课都非常优秀,更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有所长,灵活掌握知识。

毛主席当年在湖南一师上学时,有一次考美术,要求画一幅画,毛主席只用了一分钟就画完了,交给了老师,然后就出去看书去了。

老师拿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只画了一条横线,横线上面还有一个半圆,这是画的什么呢?

老师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就把他叫了回去,问他这是画的什么,毛主席解释说:“这是李白的诗句:‘半壁见海日。’”

结果,老师直接判他不及格。

这就是毛主席对待学习的态度,他觉得美术对自己不重要,就没必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而是把宝贵的时间用来学习更加重要的知识。

后来,毛主席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有过报考北大的打算,还特地去旁听过几次课,但是听过后却很失望,认为“北大课程太过腐朽、太过陈旧,上课也非常死板”,跟自己要追求的救国救民之道背道而驰,因此就打消了报考北大的念头,开始自己博览群书。

后来,胡适还不无嘲笑地说:“他当年的水平是考不上北京大学的。”其实,毛主席不是考不上,而是根本不屑于学习那些对他来说“没有用”的东西。

在上世纪60年代初,毛主席的二儿媳邵华正在北京大学读书,毛主席对这个聪明大方的小姑娘也很喜欢,经常指导她读书。

有一次考试,邵华除了体育,其他功课都考了满分,跟李讷一样,跑去给毛主席报喜,结果毛主席对她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能把精力平均用在每一门功课上,你应该钻一门你最喜欢的,你认为最值得学习的东西,要在这一门上有所突破。”

因为邵华学的是北大中文系,毛主席有一次就问她刘邦和项羽兴衰的原因,邵华侃侃而谈,条理清晰,论证准确,说完后还在沾沾自喜。

但是,毛主席却摇了摇头,说:“你这是死记硬背,算是知道了点皮毛,但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要多读史料,多思考,能把‘为什么’都说清楚,这一课才算学好了。”

1964年2月,毛主席还亲自主持了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对当时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批评,说:“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劳动。……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么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而且,毛主席对当时的考试制度也进行了一次严厉的批评,说:“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对《红楼梦》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就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你答对了,我抄你的,抄下来也是好的。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我不会,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嘛!”

这就是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反对学生死记硬背,更反对教师故意出一些怪题、偏题,而是主张学习真正有用的知识,学生要多接触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可惜,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始终都没有达到毛主席提出的要求。

(参考资料:《毛泽东家风》《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17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