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这一生为何而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这一生为何而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01 心理舒适区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老布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当他得知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差点精神崩溃。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座监狱50年了,离不开了,也不愿意离开。当他出狱时,他选择了自杀。
这是一个关于心理舒适区典型的案例,监狱的环境,就是老布的舒适区,虽然它很不舒服,甚至很痛苦,但他已经习惯甚至麻木了,所以不愿意改变,改变太费劲。
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就是让你感觉很舒服的环境,也不是简单的认为是一种熟悉的环境,而是一种熟悉的行为习惯,你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它不一定真的很舒适。
走出心理舒适区,不是说走出这个熟悉的环境,而是要学会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关于我的故事,虽然没他那么极致,但也有几分相似之处,挣扎了好多年,终于按照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从体制内到完全自由,这就是走出心理舒适区的一个过程,我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时间突然完全自由,我一下子有点不知所措。回顾自己这几个月的心路历程,不得不佩服潜意识的智慧,它一直都在默默引导我,帮助我,在我感觉迷茫困顿的时候,悄悄地指引我。
一开始,我无意识的就选择关注时间这个话题,看了有关时间管理的书,还写了几篇关于时间话题的文章,感觉好像还是没有彻底解决我的问题。
上个月又报了一个时间管理线上训练营,继续深入我对时间管理的探讨和研究,更准确地说,是对我的生活做一个规划,对我未来的人生方向做一个设计。
这个训练营真心不错,从课程内容、助教支持、团队支持,到问题解答和一对一辅导问诊,每个环节设计都很成熟,尤其是课程老师经验丰富,做了十多年的时间管理研究,思路清晰有深度,感觉物有所值。感觉写到这里有点推销的口吻了,因为受益了,很自然会夸几句吧。
02 我到底怎么了?
课程一开始,我就迫不及待地提出我的困惑问题。我问,老师,我的生活近乎完美,几乎啥也不缺,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觉得需要很努力,还是觉得很不够,还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我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每天要做好多好多事,学习很多东西,有时候觉得很充实,有时候却又觉得很累,有时候觉得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不知道该做哪一件。
我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安排我的生活,如何让自己更舒服,如何让自己喘口气。还有,如何让自己更加完美?
我感觉自己想要的太多了,对什么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学习。所以,每天的分分秒秒,我恨不得把它们当成两倍用,我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而且,我并没有浪费时间,而是每天争分夺秒地和时间赛跑,非常努力。我也不知道这么做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心中的完美主义吗?
亲爱的老师,我该如何才能改变这一切?我想让自己感觉更舒服,我不知道我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对,就是这个问题,其实我真的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我只是一个劲的往前走,一个劲的向前奔跑。我想要什么呢?我想要健康,我想要优秀,我想要让更多的人看见我,我需要被认可...
我有很强的行动力,可是有时候这让我觉得很疲惫,有时候感觉很困惑,我可以让自己慢下来吗?我可以什么都不做吗?我为什么要别人认可呢?难道我还不够好吗?
我喜欢弹钢琴,我喜欢画画,可是每天,没有那么多时间让我做这些,每天想安排半个小时弹钢琴,一个小时画画,可是总感觉时间真的没有那么多,没有办法满足我的需求。
和其他更重要的事情相比,我总是把弹钢琴和画画的时间给挤掉了。而挤掉的同时,我的内心又开始很自责,觉得自己无力做到。
我一口气写了好多好多,停不下来,因为内心慌乱,感觉刚刚从心理舒适区走出来,我更加茫然,连如何呼吸新鲜的空气都有困难,就是那种上气不接下气、甚至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现在,我想问的问题就是我到底怎么了?我的问题出在哪?我的症结在哪?我该怎么做,既可以缓解我的焦虑,又可以让生活不那么忙?
我该如何好好地享受我的生活?我不知道如何让自己既享受美好的生活,又可以有一些成长和成就感,每天保持生命力,保持活力,保持日新月异。
03 如果一切都是美好的,你怎么会珍惜?
我很幸运,两位老师亲自为我把脉问诊,而且,他们一针见血指出了我的核心问题所在,让我醍醐灌顶,感觉突然打开另外一片天。
两位老师一开场就说,其实你现在的状态是很多人都期望拥有的,甚至是梦寐以求的。这是真的吗?我从来没有这样感觉过,还把自己搞得很苦逼,我是不是有点傻,有点二?
就像有人如果夸我好看,我根本就不信他说的话一般。希望看到这里也认同老师观点的朋友,给我点赞认可,最好来一个假装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给我一点对生活的勇气、自信和鼓励。
接着老师就进入正题,层层深入,剥开属于我的独特的洋葱。
对于享受生活这件事,我们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会不一样。我认为过好每一天,就是在享受生活。
生活本来就是酸甜苦辣的,享受生活中的每一种滋味,才会让你更珍惜更快乐的时候,或者幸福的时候。
有一句话送给你,如果一切都是美好的,你怎么会珍惜? 这句话对我有很大触动,我确实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无病呻吟,无事生非,这是我一位好友几年前送给我的话,现在我依然如此,秉性不改。对于这位好友的话,我也很不服气,我心里想,每个人身处其中才知道个中滋味,换成别人也不见得会比我好多少。
04 人生的意义
关于你现在的状态,我要同样分享给你一张,叫做逻辑层次的理论。
1、环境:外界条件和障碍。(时、地、其他人、其他事物)
2、行为:在环境中我们的运作。(做什么,有没有做)
3、能力: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掌握了什么能力,还需要哪些能力(如何做,懂不懂)
4、信念: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怎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为什么做,有什么意义)
5、身份:自己以什么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要怎样过这这一生)
6、精神:自己与整个世界其他系统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这个逻辑层次理论和马斯洛需求理论很类似,从基础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层层深入,不断满足你的真正的需求。
逻辑层次理论内容更丰富一些,一开始从环境出发,到行为,到能力,到身份,一直到精神层面。
也就是说, 到了精神层面,每个人会去探讨自己这一生的价值,或者一生的使命。
你每天搞那么多东西,让你觉得很累,其实那个核心的问题就在于你的精神是什么呢? 对照这张图,指的是你和整个世界其他系统的关系是什么呀?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如果你明确了你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之后,你一切的行为才会有一个统一的方向 。
是的,这句话价值千金,非常正确,千真万确。我确实是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坦白说,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我也根本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活,我的价值感在哪里?我也从来没有认认真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话题太沉重了,我还不敢面对。
你想享受生活,你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你会发现,可能持续一段时间走下去的话,你会感到厌倦,为什么呢?因为你觉得好像这样的生活也没有意义。
05 这一生为何而来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去寻找人生的意义所在,每个人都要去探讨自己这一生的价值,或者这一生的使命。当然,人生的意义,它是有阶段性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马云,一开始的目标是做一个比较牛逼的电商。当他做成电商之后,拥有足够的财富,他就要去改变,去引领更多的东西,给国家带来更多的便捷,比如支付宝。而现在,在这次疫情中,他又给全世界做了很大的贡献。他要解决的是世界层面人类的更多的问题。
所以,当你的能量越多,你可以做的事情也会越多。你如何做,你要做什么,这就取决于你确定的人生的意义命题。
每个人都需要有成就感。这个成就感来自于哪里呢?物质层面是一部分,而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层面的满足。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不容易,如果要在某个方面达到卓越,就更难。但是,越难的事,越能让你体验到成就感。
当然,第一次思考这个深层次的话题,需要一些时间,我需要好好思考我的人生。我需要去探索,去找到一个空间,一个能让我自由呼吸的空间,又能让我体验到更好自我的空间,它不仅可以提升我的能量,又能让我的生命更加丰盛富足。
这一生为何而来,去寻找我的人生使命,去发现它,去承担它,去实现我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为世界贡献出我的一点微薄之力。
感恩老师,感恩父母家人,感恩所有朋友的陪伴,我爱你们!
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遵循的五个原则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自求自得、博约结合、知行统一。
1.“循序渐进”——就是人们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智能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它要求人们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为:一要打好基础。二要由易到难。三要量力而行。
2.“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辩证关系,把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知道记忆与理解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我诘难法"和"众说诘难法"去质疑问难。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挖掘自我内在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则要求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4.“博约结合”——就是要根据广搏和精研的辩证关系,把广博和精研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博与约的关系是在博的基础上去约,在约的指导下去博,博约结合,相互促进。坚持博约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
5.“知行统一”——就是要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知行统一要注重实践:一是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二是躬行实践,即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这一生为何而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