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针对民众审美趣味不高的现状,出现了“低美感”“审美匮乏症”等说法。确实,当前各种媒体出现的一些所谓“艺术”活动,有内涵空洞、品位低下等问题,呈现出了美感水平低、缺乏审美价值的样貌。这是值得关注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虽然这些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了不起的进步,但是毕竟是一个刚刚解决温饱,普及义务教育不久的大国,2010年人口普查时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还有54,656,573人,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口恐怕就更多了。由于整体受教育水平不够高,处于素养顶端的审美素养也就相应比较低,这是容易理解的。那么,社会整体的美感水平是不是下降了呢?我认为不是的,只不过目前文化市场兴起,文化资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必然寻求最大的消费群体。所以,民众整体审美素养不高的真相显露无遗,令人吃惊!
全社会美感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教育界和文化艺术界也应该承担起全民美育的责任。首先是学校美育,这是全民美育的基础。学校应该根据教育部的部署,配齐美育教师和美育设施,开足美育课程。其次是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如艺术院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剧院、音乐厅等,都要承担起社会美育的职责,面向大众,免费、常年提供优秀的艺术教育活动。另外,媒体在盈利的同时,也应该开设公益性的社会美育平台,像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美育平台。
打造“美感社会”, 推行“美感教育”, 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诗教”“乐教”,也有在自然环境中游历以陶冶性情的传统,只不过没有被冠之以“美育”之名,而被纳入“修身”的范畴。钱穆曾指出:“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修身二字。这可说是中国人讲道,即人生哲学,一个共同观念。”中国有修身的传统,而针对内心的修养主要靠美育。儒家主张采用情感体验的方法,把外在的做人道理通过体验的方式内化于心。如何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使人心悦诚服?古人发现艺术是最好的方法。人心“感物而动”产生“乐”,“乐”是最感人的,是情感波澜的产物。修身的内在性及其情感化是中国传统礼乐教化的根本所在,因此,儒家虽然推崇礼乐并举,但总是把“乐”置于更基础性、更终极性的地位,所以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至此,美育在儒家教化中的重要地位就显现出来了:“心育”是传统美育的宗旨,“情育”是传统美育的特征和途径。
强调学养、倡导美育,实际上就是要打好一个人涵养与品位的基础。然而,当前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虽然也意识到知觉、想象、情感、直觉等感性素质所具备的重要价值,但对人的感性素质的研究不够,整体重视程度更不够。所以,许多人还停留在“文以载道”的观念上来看待美育,有意无意地把美育理解为以艺术的形式灌输抽象道德的途径。人们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总希望在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形式之中,注入某种微言大义,似乎这才是教育的唯一追求。殊不知,美育所追求的就是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本身;人们对于美育的价值,总希望在“动之以情”之后,还有一个所谓的“晓之以理”,殊不知美育追求的就是动之以情本身。教育绝不仅仅以发展智力为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潜能。
美育体验课成为美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它是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美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基于个人的情感体验,离开了情感体验,就谈不上美育。有的学校把美育知识教学当做美育,这是很不够的。有的所谓“美育活动”仅仅关注艺术技能的训练,这也是片面的。美学知识和艺术技能是进入审美世界的必要途径,但仅有知识和技能是不能获得美感的。所谓美感,就是对事物的审美感受,呈现为情感体验的过程,离开了体验,就不会有什么美感了。国内开展的艺术考级虽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普及,但由于过于关注技能,严重忽视对艺术内涵的体验和感悟,未能起到美育的作用。建议有关机构要重视艺术体验和感悟在艺术考级中比重,使艺术考级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作用。
美育的主渠道是艺术教育,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国讲“艺术教育”至少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专业艺术教育,一个是通识艺术教育(也可以称作“普通艺术教育”)。前者是以培养艺术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在这类艺术教育中,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大量的艺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为培养专门人才服务的。后者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以美育为主要目标导向,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作为美育主要途径的艺术教育指的是这类艺术教育。这类艺术教育也需要有一些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但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理解力服务的。因此,这两种艺术教育虽然有重合之处,但是目标不同,其特点、规律、内容和方法也相应不同。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就必须遵循美育的特点和规律,紧扣美育的目标。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恰恰是经常混淆这两种艺术教育,而且专业艺术教育的许多做法被简单“移植”到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课程中,影响了美育教学的效果。例如,专业艺术教育中,艺术史知识经常是从史前艺术讲起的,这对专业教学是必要的。但是,作为通识教育的艺术课程,面对几乎是零起点的学生,这样的专业艺术课程是否合适?值得研究。对于艺术作品的学习,两类艺术教育的做法也有很大不同。由于美育的目标是通过审美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所以,艺术课程的学习主要在引导学生自己真切地领悟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专业艺术教育的作品分析课程必须有对其创作手法、风格等专业分析,要引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掌握艺术创作的特定技术。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日复一日的专业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他们成为艺术家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而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艺术课程中的技巧训练只是初步的,是帮助学生进入某一种艺术之门的钥匙。正因为存在这么多的差异,因此,普通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多个环节都有着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简单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那一套来实施普通艺术教育,美育效果不会很理想。
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体验油画课程
提高全社会美感水平必须坚持面向大众和持之以恒。美育是面向全民的,因此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特别要保护好受众的艺术兴趣,避免用“高大上”吓走一大批初学者。一些地方比较热衷美育的“出彩”项目,比如学校交响乐团等,这虽然很好,但是,还是要把重点放在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课程建设和面向大众的艺术项目上,因为极少数人艺术水准的提高并不能改变国民整体美感水平相对低下的局面。国民素养的提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美育的另一个特点是“潜移默化”,也就是慢慢在熏陶中提高内心境界。所以,靠一两个活动可能会造一造声势,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美育的效果可能不够理想。做美育,需要潜下心来,一点一点地给人以滋养。只有按照美育的特点和规律来实施美育,才能收到美育的效果。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理事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美术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