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家族里有事,回了一趟老家。午饭安排在了村里的农家菜馆。
去吃饭的路上,堂哥告诉我,小菜馆就在我们以前的小学校里。
哦,“是真的吗?这么巧啊!”我有点惊诧。
小学毕业后,去了几里地外的镇中学读初中,初中毕业时,父母也搬离了老家。时光飞逝,不经意间离开母校已近四十年了。此时此刻,与母校不期而遇,故地重游,我好生期待啊!
在堂哥的引领下,来到了小菜馆——我昔日的母校。还是那个方向,还是那个位置。熟悉的围墙,熟悉的校门口,两扇由于油漆剥落严重已是斑驳陆离的大门,彰显着岁月的沧桑。
走进院内,水泥路面一马平川,记忆中的花坛销声匿迹,甬道两旁的白杨树无影无踪,只有后院那排老房子还能依稀可见一点点当年的模样,现在也已经被装修改造成一个个的小包间。堂哥告诉我,学校早就大变样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村民们首先集资,加盖了几间校舍,又几次修缮了老教室,逐步完善了教学设备,改善了教学环境,在九十年代,我们的小学校已经初具规模化、现代化了。只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人口出生率下降,再加上前些年城市化进程加速,很多进城务工的年轻人,看到了城市的热闹繁华和便捷条件,不愿再回到农村来,还有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城市里买了房,孩子也转到城里去上学了,乡村的孩子越来越少。本世纪初,开始对农村教育资源优化组合,十几年前学校就被撤销了,孩子们上学都到镇中心小学了。荒废了的学校,先是多年被用作预制板加工厂,后来又用作农家菜馆了,这么多年过来,学校已经被改造成这个模样了。
站在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院子里,环顾这个浸润着我童年美好时光的这一方天地,沥沥往事从记忆深处奔涌而来,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心灵深处记忆最深的,当数入学天。春节过后正月十六开学日,姐姐领着我,我背着母亲用碎布头拼接的花书包,抱着一只小板凳,蹦蹦跳跳来到学校办公室报到,接待我的是本村的一位商老师,她笑眯眯地问我几岁,我说九岁了,姐姐更正说六岁,我急得泪珠子在眼眶里打转,极力重复着:九岁、九岁、就是九岁嘛。老师连忙朝姐姐挥挥手说,就按你说的九岁,跟我去教室吧。
说明一下,我是插班生,一年级上学期我没读。据母亲后来说,因为她得去生产队干活,幼小的我一直由大我五岁的姐姐带着,姐姐上学后,我便整天吵闹着要上学。那年月农村还没有幼儿园,孩子们一般七、八岁后直接上一年级。母亲被我闹腾烦了,便去央求老师让我插班,学习跟不上没关系,那时兴留级,只要不在家闹腾就行了。所以,入学天,我害怕老师嫌我小不收我,便当面撒谎说九岁了。
商老师特意安排我与堂伯家的四姐姐同位,语文和算术课本是老师把自己的教材让给我的。我的启蒙教育便正式开始了。我落了一学期的课,同学们已经开始学写方块字了,我连怎么拿笔都不会,更不用说写字了。商老师就利用课余时间,或是下午放学后留下来给我补课,大手握小手,一笔一画地教我写字,一字一顿教我拼音。由于本村住着离的都不远,有时晚上让我去她家,她抱着孩子给我辅导功课。同时,她还叮嘱同位的四姐帮助我,四姐也是像老师那样,手把手教我写字。
一个学期结束后,商老师不再是我的班主任了。虽然她只教了我半年,却是我生命长河中第一位启蒙老师,倘若再与她相见,说起当年手把手教我写字的情景,她可能已经记不起来了,她对我的关心照顾,对我的不放弃不抛弃,令我心怀感恩终生难忘。
那时候的农村,父母大多数都不识字,只知道躬耕稼穑地挣口饭吃,谈不上什么家庭文化教育。年幼的孩子们只是例行公事般地上学下学,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虽然我哭闹着上了学,只是觉得学校里伙伴多,也不知道会读书、会写字要干嘛用,更不知道考大学是怎么回事。
幸运的是五年级的时候,有幸遇到了班主任黄老师,教我们语文,她是学区模范教师。黄老师不但在学习上对我们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而且很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她给我们谈人生,谈理想,谈奋斗,从她那里,我懂得了什么是理想,理想是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它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永远指引我们向前进。有了理想,我们的人生之路才能有方向、有目标。她给我们讲“四个现代化”的含义,讲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给我们描绘现代化的社会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勉励我们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实现四化做准备。她还经常给我们讲故事、读报刊、杂志,从报纸上,我知道了张海迪,一位身患残疾仍百折不挠,不向命运屈服的当代活雷锋。她鼓励我们要学习张海迪同志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长大后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准确地说,正是有了黄老师潜移默化的引领,和催人奋进的谆谆教导,让我知道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意义,激发了学习兴趣,为我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了基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我已年过半百,结束了职业生涯休闲下来。回顾一路走来的求学历程和人生之路,一个懵懂无知的农村孩子,在八十年代后期,披荆斩棘考上中专,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所学的那点知识,在一波波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早已沦为金字塔底层,但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强国有我,青春无悔!还能老有所养领取到一定数额的退休金,生活也算惬意、舒适。最先感谢的应是小学阶段的启蒙老师,是她们启蒙了我懵懂无知的心灵,把我领进知识的海洋,教给了我搏击风浪的本领。如今她们早已功成身退,到了风烛残年,唯愿她们身体健康、平安长寿。
我上学的时候,恰逢我们村小学刚从原来村中央的破庙中搬到这里来。刚刚新建起来的一排校舍,从西到东呈“一”字型,没有院墙,也没有校门,院子里光秃秃的。学校号召全校师生自力更生,移花栽树美化校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去树林子里刨来了小树,像我们跑操的队列一样,整整齐齐栽到校园里,从犄角旮旯捡来了砖头、石块在校园正中砌起来一个简易的圆型大花坛,又各显神通收集来花草、种子,种在花坛里。至今还记得年幼的我们两个人一组,从抽水机旁抬起一满桶水,晃晃悠悠到了树坑前时,身上鞋子上贱湿一大片,桶里的水也只剩下半桶。我们就是这样,用半桶半桶的水,浇灌着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施肥、拔草一样不误。次年的春天,当一排排杨树抽枝展叶,一颗颗新苗破土而出,一朵朵鲜花含苞待放时,我们欢欣鼓舞。后来,大队又发动村民们整修操场,修建甬道,补充绿化带,建造了围墙,安装了大门。等我小学毕业时,校园里已经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此两张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难忘的母校,我曾亲身经历了它初建时的荜门蓬户,又亲眼目睹了它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凄惨境况,只可惜在它的盛世繁华时代,我忙于学习、工作、家庭,一直也没能一睹它的美丽风采,到如今,奈何落花流水春去也。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被湮没于尘埃中,结束了它光荣的历史史命。
旧地重游,听不见琅琅的读书声,闻不到沁人心脾的花香,看不到孩子们奔跑的身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我那花丛间戏蝶,绿荫下读书,操场上赛跑,泥地上丢手绢的童年趣事,还能向哪里安放呢?
壹点号 月光如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