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扫码消费中,部分场所要求消费者先关注公众号,并通过公众号下单、支付。为保护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个人信息等权益,针对扫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
图源IC
一些商家的强制“圈粉”行为,让二维码变成了“拦路码”。不仅停车缴费、点餐、购物等多个消费场景出现“强制关注”现象,有的商家连开发票都要求消费者先关注公众号。这种做法既不合法也不合理。吸引“粉丝”和流量的前提是尊重消费者,由消费者自主决定是否关注,而不能靠强制或变相强制的歪门邪道。
“强制关注”还引发了消费者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商家采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知情同意、最小必要原则,但现实中,不限于强制关注公众号,过度索取、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消费场景也会发生大量个人信息流失。上海市网信办调查发现,某知名连锁奶茶品牌每收到一笔订单,就可产生87条数据,截至今年3月其累计产生的数据超100亿条,其中涉及敏感个人信息6.7亿条。
对消费者个体来说,面对“强制关注”等不合理要求,往往会陷入“不关注就不能支付”“不授权就不能点单”的进退两难,很多时候只能被迫同意。中消协即将开展的消费监督,有助于集中力量维护消费者权益。此外,针对个人信息“过度采、强制要、诱导取、违规用”等问题,上海市网信办、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共同启动“亮剑浦江·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期待相关治理能遏制此类侵权现象,督促商家正当“圈粉”。
纪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