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阿米民族的发展与变迁,形成多元一体化的民族特色(萨米族歌曲)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迁,萨阿米人亦是如此。但是传统上人们却大多忽视这个动态的演变进程,通常将萨阿米人视为一个整体,多以山区萨阿米人季节性迁徙的游牧特征来概括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在描述萨阿米文化时,则多将其阐述为一个静态的、一元化的文化,以驯鹿业经济作为萨阿米人的文化象征。

但事实上,萨阿米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发生着潜在变迁,分布于各地的萨阿米人,在经济类型、生存方式、语言、服饰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民族迁徙的趋势

萨阿米人自诞生之日起,其民族的生活范围和内部成分就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伴随着外族扩张的步伐,萨阿米人一方面与外族有所交往、融合,民族成分日益复杂;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空间,逐渐向北极附近迁移。

此外,受自然环境和资源的限制,萨阿米人并非固守一处,而是利用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起适合于自身条件的某种区域经济,从而在萨阿米民族的内部不断分化出各个地域性的部落群体。主要从民族迁徙和民族内部各地域群落的分化与形成出发,探讨萨阿米民族演变的进程。

萨阿米人作为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具有“随畜迁徙”“逐水草而居”的特征。为了民族的生存和繁衍,萨阿米人在与自然环境与外族势力的双重压力下不断调整生存空间,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虽然无法完全确定萨阿米人的起源,但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可推测:萨阿米人的祖先大约在冰河时代晚期从中亚或欧洲中部辗转前往北欧的,约距今8000-10000年前,抵达挪威北部沿海,聚集于大西洋、北冰洋与波的尼亚湾沿岸一带,后逐渐移入内陆,扩展至俄罗斯西北部和芬兰一斯堪的纳维亚的广大内陆地区。

根据北冰洋沿岸发现的崖画推测,约公元前2000 年,部分萨阿米人已经深入内地,到达并定居在俄罗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岛和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此为萨阿米人的次大迁徙,在这次迁徙中,萨阿米人离开了原住地,进入芬兰一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并逐渐由海岸地带迁移至内陆地区。由此看来,萨阿米人早期的生存空间比现在大得多。

自公元前 1000年至1200 年,萨阿米人长期定居于俄罗斯西北部和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大部分地区,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但是由于其他民族和客观环境的影响,萨阿米人并未停止迁徙的步伐。

萨阿米人曾长期定居于芬兰和卡累利阿东部,今芬兰南部一名为努克西奥(Nuuksio)的沿海城市,“Nuuksio”一词就是源于古萨阿米语,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这曾经是萨阿米人的居住地。但是,自公元前 10 世开始,芬兰人率先由南而来,此后挪威、瑞典等民族纷纷迁居于此,于是萨阿米人迫于压力,在向西迁移的同时,逐步向北迁移。

他们于公元前 5 世纪左右占领白海南部地区,此后继续向西北方向迁移。从4 世纪起,今北欧主体民族的大量成员已迁至萨阿米人的南部领域和沿海地区,与萨阿米人杂居相处。此后 1000 多年里,萨阿米人的生活空间相对稳定。

至 13 世纪以后,萨阿米人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迁徙,其大致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直至北极圈附近。

此次迁徙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根据 T伊特科宁的研究(如下图所示:13 世纪初,萨阿米人的足迹仍遍布除南部沿海地带之外的整个芬兰,但 16 世纪时他们仅生活于芬兰的东部和北部地区。

此后,随着芬兰人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萨阿米人的生存空间不断向内,1655年前后萨阿米人离开了芬兰中部的居住地,1664 年被迫放弃了芬兰东部地区,1764 年又退出了芬兰东北部北极圈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直到 19 世纪,他们完全迁移至北极圈附近,与最早进入挪威北部沿海的萨阿米人相连。

关于萨阿米人北迁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两点:,由于芬兰人等北欧主体民族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土地和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领土扩张成为必然。尤其在8世纪到 11 世纪的北欧海盗时代,维京人一直沿北欧海岸侵扰至北极地区。因此,北欧主体民族对萨普米土地和资源的渴求,驱使萨阿米人的居住边界不断北迁。

第二,17 世纪晚期-19 世纪这几百年里,萨阿米人的北迁也是南方农业文明向北推进的结果。随着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边界的北移,南部的萨阿米群落不断面临农耕居民北迁的局面,而他们脆弱的渔猎经济根本无法抵御农业文明的冲击,因此只能向北迁移。

值得注意的是,在芬兰萨阿米人北迁的同时,居住于瑞典和挪威的部分萨阿米人却出现向南迁移的情况。中世纪时,由于气候恶化等因素,瑞典人曾离开威廉明娜(Vilhelmina)和于默奥(Ume)地区,萨阿人迁居于此,至中世纪晚期瑞典萨阿米人的生活范围一度向南延伸至纳姆德尔(Namdel)和耶姆特兰(Jamtland)。

18世纪,挪威的萨阿米人已南下至特隆赫姆(Trondheim)南部地区。至19世纪末他们甚至在瑞典菲蒙湖(Lake Femund)北岸一带放。因此,萨阿米人自距今8000-10000 年前抵达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以后至公元前2000年这一时期,逐步由挪威海岸向内陆扩展,并在此后的 3000 年终保持着与外族杂居共处的局面。

但随着北欧主体民族步步深入萨普米以及农业文明的北移,在公元前 13 世纪-19 世纪这几百间,萨阿人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芬兰南部的广大区域,向北极圈附近迁移,而局部地区由于受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出现过南迁的现象。

地域群落的形成

萨阿米人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他们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的资源,而且会根据资源的分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选择居住地点,于是分布于不同居住地的萨阿米人群落形成了不同的生存方式。

萨普米的针叶林地区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森林之中还点缀着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湿地,这为生活于林区和湖畔的萨阿米人提供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淡水生物来源,因此他们一直保留着狩猎和捕鱼的传统。

萨普米山区拥有为数不少的苔原和高原,这里虽然植被单一,却生长着大量驯鹿的美味佳看一-苔藓和草皮,加之北欧山区地广人稀,正适应了驯鹿季节性迁徙的习性,因此生活于山区的萨阿米人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优势,将驯鹿游牧业发展壮大。

此外,萨普米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挪威沿海地区的很多峡湾由于受冷暖洋流交汇的影响,不仅常年不冻,而且盛产海鱼,因此捕鱼业成为生活于海边的萨阿米人世代相承的主要经济来源。

至 16-17 世纪,生活于不同区域的萨阿米各群落之间不断分化与重组,最终形成了几大特征明显的地域群落。以地理类型和经济主体为依据,整个萨阿米民族内部包含着六种不同的地域群落。

海岸萨阿米人以捕捉鱼类和海兽为生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挪威沿海地带基本没有浮冰,海岸萨阿米人利用狭长的海岸线这一地理优势可以全年在海边捕捉鱼类、鲸、海象、海豹等各种海洋生物。为方便渔猎他们也有一定的迁徙。

湖畔萨阿米人群落主要分布于芬兰北部伊纳里湖畔(Lake Inari),伊纳里湖是萨普米地区最大的湖,占地约 1400 平方千米,湖面上散布着成百上千个岛屿,这为湖畔萨阿米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捕鱼是他们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渔业萨阿米人”。

此外,狩猎野鹿也为湖畔萨阿米人提供了部分生活来源,通常男子狩猎,女子捕鱼,过着半迁徙的生活,每个家庭通常设有几个帐篷或圆木小屋作为居所,冬季则汇聚到村庄。在所有萨阿米人的群落中,湖畔萨阿米人过着最为简朴的生活。

屋内家具十分简单:一张长凳、一个床榻和几只凳子,很少会有桌子。财产也很有限:少量的驯鹿和羊,捕鱼和狩猎的工具,以及一些生活器具。他们一天两餐,树皮粥是最常见的主食。但是他们保存和延续了萨阿米人的传统文化。

正如J费尔曼(JacobFellman)所言:“尽管伊纳里湖畔的萨阿米人比其他萨阿米人的生活更艰苦,但是他们无疑是最高傲的群落。他们有着最高尚的道德,最强烈的自尊和最先进的阅读技巧,无论是以礼相待还是以武力相威胁,我们都无法改他们的信念,他们不会反驳什么,只是会默默地坚守自己的信仰。”国界分隔,依然使用相同的语言,拥有相同的经济基础。

河岸萨阿米人家庭通常有夏季和冬季两处居所,并建立了较多农庄。他们采用混合经济模式,通常男子捕鱼,淡水捕鱼业是他们最主要的生存来源,阿尔泰尔瓦河沿岸萨阿米人重要的居住地,马西就是芬马克地区最好的产鱼地之一,以白鲜而闻名。

第二大产业是木制雪橇、滑雪板和船只制造业。海岸萨阿米女子一般从事适度的农业生产,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生存之需。此外,运输业、肉奶制品的生产和兴安悬钩子的培植也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来源。

东部萨阿米人群落: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及周围地区。其经济生活兼具林区萨阿米人及海岸萨阿米人的特点,也饲养少量驯鹿,每户不过10-20 头,过着半游牧生活。

这一地区的萨阿米人与挪威、瑞典和芬兰地区的萨阿米人差别较大,与俄罗斯人贸易频繁,在经济和文化上颇受俄罗斯人影响,他们信仰俄罗斯传来的东正教,而其他萨阿米人则多信仰北欧流行的路德新教。

综上所述,由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不同,统一的萨阿米族群内部逐步分化出六种部落群体,它们既独立发展,也相互作用,形成了萨阿米人多元一体化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北欧土著萨阿米人》,杨永范译自瑞典对外文化学会 1989 年 12月3 日对外发行的文件,载《民族译丛》,1982 年第1 期。

[2]《俄罗斯萨米人传统物质文化》,初祥编译自《西伯利亚民族学文集》第6卷编译,莫斯科,1993 年,载《西伯利亚研究》,2008 年第 8 期。

[3] 高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跨界民族一一萨米人》,载《世界民族》,1997年第2期。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29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