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梁传松
通讯员向能来 余若涵
田间割麻忙,水中收渔网。初夏时节,漫步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吴东城村,这里到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一侧是苎麻基地,村民正利用机械设备,忙着采收今年的季嫩绿的苎麻;另一侧是稻虾基地,农户正用渔网打捞鲜活的小龙虾。头顶烈日、挥汗如雨,却干得热火朝天,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苎麻地种出好“丰”景
6月14日,走进吴东城村的400亩苎麻基地,一片片近2米高的苎麻郁郁葱葱。不远处,几台剥皮苎麻机“轰隆隆”地工作着,农户们正把割下的麻梗放进机器里,瞬间“吐”出嫩绿的麻丝,旁边的竹架上晒满新抽的苎麻皮,犹如“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中描写的柳条。
村民正在收割苎麻
“目前我们收获的是季麻,后期还可以再收获两季,年总产24万斤,全年苎麻产值约200万元。”中广核驻吴东城村工作队长蒋伯杨介绍。
吴东城村地处丘陵山区,土地肥沃,苎麻种植历史悠久。1957年村民陈森茂被评为“苎麻劳模”,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2014年前后几年时间里,原麻市场低迷,苎麻种植普遍亏损,严重挫伤了麻农的积极性,苎麻种植面积大幅缩减。村民外出务工,村里的劳动力流失严重,一些种植贮麻的地变成了荒地。
为改变这一现状,中广核驻吴东城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商议,盘活撂荒地。通过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共同谋划,村集体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余亩,重新发展苎麻种植。并实行“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模式,将村民手中的“巴掌地”整合成“规模田”,并带动9户脱贫户,吸纳35户种植,为每户村民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村集体合作社增收6万元。
收获的苎麻正在进行晾晒
引入机械化设备。由人工手工加工变成机器打麻,引入收割机、剥麻机、复剥机等机械化设备,大大提高了苎麻的收割效率,降低了麻农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面对苎麻销售存在的问题,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高度重视,积极对接本地及湖南、四川等地公司,签订收购订单、约定最低保护价,解决了麻农销售苎麻的后顾之忧。
“荒地变成了好地,流转土地可以获得分红,种植苎麻还可以增加收入。”该村种植大户陈洪加笑着介绍。
稻虾田生出好“钱”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为实现村民增收渠道多元化,中广核驻村工作队引进“稻田养虾”项目。
清晨的缕阳光洒向大地,这个宁静的小村已经被唤醒。进近一望无垠的稻虾田,忙碌的农户正在下网、捕捞、打包、整箱、装车,不到一会儿,数辆小型货车满载着活蹦乱跳的虾驶向了城市。
“6月中旬虾子收起来以后就种稻谷,虾子全年产50万斤,原生态稻谷预计全年产24万斤,实现稻虾双丰收。”吴东城村稻虾基地负责人张炳值介绍道,喝长乐港的水,吃微生物长大的虾,肉实紧嫩,硕大肥美;用虾的排泄物作为有机肥来供养的稻米,颗粒饱满,营养有机。
农户收获小龙虾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吴东城村500亩稻虾基地全部投产,稻虾年产值约800万元,稻谷预计年产值50万元,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村里土地资源虽好,但都是小块分散的土地,没有整合起来,更没有形成支柱性产业。”蒋伯杨说:“偶然一次去参观隔壁浮屠镇张畈村的稻虾基地后,我就开始和村干部谋划引入该项目。”
有了想法后,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开始风风火火地推进。
调研项目可行性。项目好也需要因地制宜。先请来专家团队,对村里的土壤进行取样化验,确定这里适合发展稻田养虾项目,然后多方寻求合作,终于与浮屠镇张畈村养殖大户达成合作意向。
“土地涉及5个组,400户人家。”蒋伯杨说,如何唤醒分散土地,整合500亩分块的土地?工作队与村“两委”挨户上门做工作,项目不仅可以保障租金收入,还提供大量务工机会,后续村民想在自家农田里养虾,可无偿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销售。经过几个月不懈地努力,最终盘活了这500亩农田。
收获的小龙虾装车
“已带动150余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务工年总收入超过350万元。”蒋伯杨介绍,除了薪资外,村民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入股后还可以获得股金,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吴东城村现在可是大变样了。”该村支书陈世权自豪地说道,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中广核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建设了160千瓦光伏基地、400亩苎麻基地、500亩稻田养虾项目、扶贫车间恰恰鱼鞋厂等,各帮扶产业在山地丘陵中错落分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正在吴东城村徐徐展开。
(文章图片均为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