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参观了一个航空展,展览布置得很用心。
别的不说,拍照,确实还是蛮出片的。
今天主要说三张照片。
看起来,是不是还挺不错的?
但是,我要说,就像展品一样,这照片里的一切,也都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
先看第一张照片:
是不是有点孤独星球的影子?
但原场景呢?
其实是一个月球的模型,上面有个轨道,一盏灯围绕着它旋转,模拟出太阳的照射。
然后,月球的对面,地上有一块投射屏幕,模拟的是潮汐的涨落。
这个场景的光线,相对来说是很复杂的。
一开始,我让孩子站在浪潮上来拍,但是这会出现一个问题。
就是当太阳打亮孩子所在的位置时,月球与之相对应的部位,是无法同时被补到光的。
所以,我分析了场景,来到了墙角,调转镜头向着相反方向拍。
这样,当光线打亮孩子位置的时候,她面前的月亮也会被一并打亮。
但你可能也发现了,在这个角度拍照,背景墙是不完整的,因为有一个蓝色的通道正好开在这里。
但是没关系,光线,后期不好添加,但背景,是可以随便处理的。
于是, 将这些不黑的地方,进行分层处理,降低曝光。
照片,就成了最终的模样。
再看第二张照片:
同样是一个很狭小的空间,房顶上被放置了一个倒立的外星人。
一开始,我是站在楼梯上,拍一个这样完整的对比。
但是,一是畸变,二是通道破坏了环境的整体性。
于是,换个角度,这次蹲下使用超广角来拍。
孩子的画面占比变大了,背景也规整了。
但是,照片里的线条还是有点多。
继续简化线条,切换成1倍,然后使用手机的运动模式,让孩子跳起来,和模型有个互动,
你看,运动模式将跳跃的瞬间一下定格。
最后,是后期处理,将两个主体中间的这道线拿掉。
你看照片是不是就简洁许多。
第三张:
原场景,其实是这样的。
一个封闭的空间,一场光影秀。
对于这个场景,构图发挥的空间就不大了,更考验的是后期。
这种高对比的空间,暗部不暗,亮部不亮,是最要命的。
暗部不暗,细节就无法被遮盖,
亮部不亮,主体就无法被突出,
所以,后期的时候,就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便可。
压暗暗部,提亮高光。
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参考我之前《编读往来》说过的这张照片:
进行分区处理。
这样处理之后,一张极简的照片,就出炉了。
通过这三张照片,其实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拍照的一个流程式的思考模式。
首先,你要观察,第二你要尝试,第三及时纠偏,第四不忘后期。
做足这四步,才有可能拍出一张优秀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