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妙不可諺
编辑|t
引言
1990年,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出土了一块石碑,当地百姓因石块剥落无法辨别交给专家,专家研究后,确认这是为前往天竺的大唐使节立的石碑。
(大唐天竺使之铭简介)
这块石碑就记载了唐太宗命使者前往天竺的经历,在众多使者姓名中,专家们有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发现:王玄策。
在华夏泱泱五千年的历史中,一个小人物通常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也不会引起特别的注意。但王玄策又似乎不太一样,他作为大唐天竺使之首,促进了两国交好不说,还以一人之力灭了一国……
关于王玄策的故事众说纷纭,甚至学者认为他是神话般伟大的人物。那么,石碑能带我们了解他的事迹吗?
一、初次接受任命,圆满完成出使
贞观十五年,天竺的摩揭陀国王戒日王派使臣上书中国。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自然懂得礼尚往来的道理。再加上中天竺是佛教发源地,唐朝有意学习并传播佛教文化,并宣扬唐的国威。
(大唐使者访问戒日王)
于是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派以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的22人使团出使摩揭陀,前往见戒日王。
他们取道吐蕃和尼婆罗,也就是今天的西藏和尼泊尔,遍览途中的风土人情,在贞观十七年十二月到达摩揭陀曲女城。
戒日王对使团的到来十分重视,热情非常。使团一行人不忘任务在身,“因巡省佛乡,观揽胜迹”,在学习佛教文化的同时,还在当地摩诃菩提寺立碑。
贞观十九年,使团顺利回国。
(唐朝佛教)
这次出使十分成功,不仅和古印度进行了友好往来,向中原输出了佛教文化,还促进了唐朝和吐蕃、尼婆罗的沟通。可以说,王玄策一行人功不可没。
二、再前往中天竺,险被胡军俘虏
唐朝次遣使中天竺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唐朝的国威。自那之后,天竺各国纷纷派使臣访问唐朝,并通常携带丰厚的礼物。
唐太宗为送归大批的使者,同时去摩揭陀学习独特的制糖之法,便又派遣了第二个使团前往中天竺。
(唐太宗画像)
据史载,这一次王玄策奉命担任正使,同时兼有太子友卫率府长史之职,蒋师仁为副使。
使团与上次一样也是二十余人,但他们还携带了要献给戒日王的大量丝绸帛缎,同行者还有僧侣数十人、工匠十余人、制糖匠二十余人。
可以看出,中天竺表示诚意后,唐太宗十分重视与中天竺的往来,现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送归使者,而是想要保持长期深入的友好往来。
(唐朝版图)
然而,浩浩荡荡赶路的一行人,包括王玄策在内,谁也没有料到,等待他们的不是热情的戒日王,也不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和美妙的歌舞表演,而是一场巨变。
在贞观二十二年,这一行人抵达印度,却发现戒日王已经去世,那伏帝阿罗那顺起兵篡位。戒日王的继任者贪生怕死、胆小无能,放弃抵抗暴虐的阿罗那顺,致使中天竺国内一片混乱。
阿罗那顺得知唐使团到达的消息,立刻发兵,想要拒王玄策于外。
(图文无关)
“阿罗那顺自立,发胡兵攻玄策,玄策率从者三十人与战”,在阿罗那顺的猛烈攻势下,王玄策率领三十人拼死抵抗,但三十人如何能敌阿罗那顺的大军?最终,三十人全部被阿罗那顺的俘虏,连带来的丰厚礼品也被一抢而光。
阿罗那顺得意非常,在中天竺烧杀抢掠,不仅屠杀当地百姓,还放肆羞辱各国使者。
王蒋两人从混乱中挣扎逃出,一身狼狈,但身体的疲惫并没有减弱他们想要报仇的决心,他们发誓,一定要让残暴无礼的阿罗那顺得到惩罚。
在他们竭力逃出曲女城之后,就径直前往距离中天竺最近的吐蕃和尼婆罗搬救兵。
(唐朝与周边)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再多走一些时日向唐太宗禀告此事,让国力雄厚的唐朝处理呢?这样胜算无疑是最大的。然而,在当时的情况看来,王蒋二人经历过阿罗那顺的折磨之后,已是疲倦不堪,再加上身无分文、粮水两缺,他们已经支撑不到中原了。
就在十分困难的时候,王玄策想到一个人,他所在的不但距离这里最近,还极有可能会同意借兵。这个人就是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不仅是吐蕃的第三十三任赞普,更是统一西藏、正式建立吐蕃王朝的立国之君,他有调兵的权力,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欣慰的是,尼婆罗派出七千骑兵,就连章求拔国也出兵相助。
松赞干布得知使者求助的消息,甚至没有过多的考量,很快同意借兵给他们,王蒋非常感动,他们认为松赞干布一定是十分重视唐朝的。
然而,松赞干布只愿意出兵一千二百人应付了事。甚至最后,王玄策才知道,就连尼婆罗派出七千骑兵,也是松赞干布劝说他们攻打中天竺。
当初,松赞干布派使臣向唐太宗求娶文成公主时,是拿出了十二分的诚意,唯恐被拒绝。文成公主远嫁更是促进了两国友好往来,帮助吐蕃发展民生、经济,成就了一段佳话。
此时的松赞干布不免有点抠了。
(松赞干布求娶文成公主)
三、一人灭一国,重振大唐国威
王玄策带领着救兵又一次踏上前往中天竺的道路。然而,几千人凑成的部队,如何能敌阿罗那顺的近40万天竺兵?阿罗那顺根本不把他借来的放在眼里。
但是,在王玄策看来,阿罗那顺也不过是一个目光短浅、没有真正实力的暴君。而他的,也不过是只会欺压民众、毫无军纪的土匪罢了。要想战胜他们,不能说不费吹灰之力,但难度也不会太大。
但王玄策一个文官,哪来的自信呢?
原来,从小就志向忠君报国的他是军人出身,并且有过战斗经验。
(王玄策)
就这样,王蒋二人提前商量好对策,率兵进攻曲女城。在曲女城,他们没有直接和阿罗那顺的天竺军硬碰,而是选择请君入瓮的战术,然后引恒河水倒灌曲女城。
他们这样连战三天,直接攻下曲女城。据《旧唐书》记载,此次水淹曲女城“赴水溺死者万人”,王玄策趁机斩杀敌军三千余人。
阿罗那顺见他们来势汹汹,深知势头不妙,就转头带兵弃城撤退。
然而,阿罗那顺并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他决定拿出终极武器对付王玄策,那就是古印度最著名的,也是最强大的——象兵。
古印度是象群繁衍生息的地点,在当时的战斗条件下,象群的力量可谓是势不可挡、所向披靡,因此,阿罗那顺抱着侥幸心理,想要借象兵之力,大败使团,重夺曲女城。
(象兵作战)
但是王玄策毕竟是大唐使者,对中天竺不说了如指掌,也是做足了功课。他知道阿罗那顺很有可能率领象兵卷土重来,于是他提前就通知城中百姓集合野牛群,为下一次大战做准备。
没错,王玄策和蒋师仁商量好了,他们打算利用野牛群击破象兵。但野牛如何战胜大象呢?无论是从体型上看,还是从力量上看,这都是一个不好作答的难题。
在进一步的了解野牛和大象的习性后,他们商定用火牛对付阿罗那顺的象兵。
在此次战斗中,发现火牛战术的确有效果。象兵一般都有几只头象带领,但象群忌火,头象一遇到火牛便受到了惊吓,后面的象群也跟着乱作一团,无法集中精力对抗火牛。
(火牛作战)
就这样,阿罗那顺再一次战败。
据《旧唐书》记载,“五月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
就在阿罗那顺战败被俘之后,他的王妃、王子们决定拼一把,把他救出来,结果没成功,反而把自己也搭进去了。之后就是王蒋二人带着这些人马前往大唐朝廷。
这一战震惊了全印度,周边的各个小国纷纷向王玄策示好,进献礼品。
(象兵)
四、功臣不被认可,结局令人唏嘘
后来,一行人舟车劳顿,终于回到中原,见到唐太宗,将此事细细禀告给太宗。
要知道,唐朝尚武,武官和武将一抓一大把。而且唐朝人本就一腔热血,就差把忠君报国的理想写在脸上了,以至于这些武官过度饱和,谁都想着争功邀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卷”字。
而王玄策一个文官,仅凭一己之力灭掉一国,做了多少武将想做而没机会做的事!这让当时不少人都艳羡不已。
(王玄策)
大家都以为王玄策这次怎么也得封官加爵,得到唐太宗的赞赏。毕竟这么长的时间,一路车烦马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然而唐太宗似乎并不认可王玄策一身浴血换来的功劳,他仅是给王玄策升了官,当上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五品朝散大夫。而且,散官其实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职,只有一个空名号而已。
专家推测,唐太宗之所以不嘉奖王玄策,是因为他认为王玄策灭国一事没有为大唐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就算这能证明这个使者能力很大,是个被文职耽误的优秀武将,可那又怎么样呢?
(唐太宗)
彼时大唐国力昌盛,只有别国来朝的份,根本不用担心国防问题。再者,武官武将多的是,也轮不到一个王玄策施展拳脚。
王玄策升了个只有空名头的文职也就算了,唐太宗也没有让史官记录下来他的事迹,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没有文字的证明,人们都怀疑到底有没有王玄策灭国的事,甚至怀疑到底有没有他这个历史人物。
但是就今天来看,不管唐太宗如何评判王玄策,史书会不会记载他的事迹,王玄策都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中华好男儿。
作为使者,在他国无奈受辱,他知道要捍卫尊严。并且,他敢于冒着死在路上的危险去说服吐蕃等国借兵给自己,又能通过战略合作以少胜多,赢得一众小国的臣服,可以说,这绝非一般人能做到的事情。
参考材料
[旅游·踪迹]王玄策一个被湮没的历史英雄[OL].央广网. [2023-07-21].
这个大唐外交官不寻常[OL].中国西藏网. -01-03[2022-10-13].
我们能吃上菠菜、洋葱和榨菜,要感谢这位“”出身的外交官[OL].澎湃新闻. [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