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明天会更好
编辑|阿荣
年,位于江苏省溧阳天目湖镇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溧阳校区,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过程中,各种机械正在忙碌而有序地开展着工作。
忽然,有个挖掘机师傅挖着挖着感觉有些不对劲,好像挖到了很坚硬的东西,挖掘阻力很大。
他不得不停止工作,走出驾驶室来看个究竟。
(挖掘机施工现场)
挖掘机碰到的,是一块石头,好像面积还挺大。
挖掘机师傅端下来仔细观察,石头表面很光滑,规则的长方形形状,看起来不像是普通的石头。
他立马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负责人,负责人便找了几个人,小心地朝深处挖了挖。
两个并排放在一起的石棺的上半部分显露了出来。
莫非这地下有古墓?大家倒吸一口冷气,再也不敢往下挖了。
工地负责人不敢怠慢,连忙把这个消息报告了文物部门。
石棺里的诡异花朵
得到消息的南京博物院,立刻派出考古人员赶到施工现场进行发掘,结果一勘察,发现居然有48个墓室!
(考古发掘现场)
原来这是一个墓葬群啊。这个发现让考古人员既兴奋又激动:这些都是哪个朝代的墓葬呢?这次发掘又会有什么惊艳的发现和让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怀着对一切未知的好奇与期待,考古人员发掘了最先被人发现的双石棺墓,这也是墓群中唯一的石棺墓,工作人员把它命名为M44号墓。
这是一个夫妻合葬墓,两个石棺,一大一小,紧紧地挨在一起。
石棺的棺盖很厚重,和棺身贴合得很紧,工作人员只能用楔子和千斤顶合力将棺盖抬起。
在大家“一二三、一二三”的号子声中,棺盖终于被缓缓打开。
考古人员打开的棺木也不计其数,棺材里的各种奇奇怪怪的景象也见多了,可是眼前的一幕还是让他们惊呆了:
偌大的石棺里,既没有木质内棺,也没有尸骨,只有大片大片白色的、形状像珊瑚一样的诡异花朵。摸起来硬硬的,稍一用力就会变成粉末。
(开在棺材里的诡异白色花朵)
这些白色的诡异花朵静静地覆盖在泥沙当中,不知道它们是何方神圣,也不知道它们在石棺里待了多长时间。
石棺内层的木头棺材和尸骨都不见了,它们去了哪里?那些白色的花朵和它们的消失有没有关系?还是说,这个石棺原本就是一口空棺?
这些谜一样的疑团萦绕在每一个考古人员的心头。
考古人员带着满心的疑惑把这些白色花朵慢慢移开,一边清理棺内的泥沙,一边仔细地找寻着里面可能存在的未知物件。
(M44号墓的石棺)
在古代,一般是富贵人家才用得起石头棺椁,考古人员本以为这两口石棺中会有一些惊喜。
可是在随后的发掘中,他们只发现了几枚铜钉,一个金发簪、一枚银戒指和一面比较完整的铜镜,以及一些铜钱,上面依稀可以看出“万历通宝”的字样。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明代古墓。
明代讲究对长辈生前尽一切所能厚养,死后却简单为其办理后事,因此墓中陪葬品不多,虽然遗憾,但是不是不能理解。
可是墓中没有见到墓志铭,而且石棺内既没有内棺也没有尸骨,就有些奇怪了。
接下来,考古人员又发掘了两座墓室结构极为相似的墓穴:M22号墓和M23号墓。
从M23号墓中发掘出了东汉时期的铜剑和铁戢,在M22号墓的墓穴里也发现了一把被腐蚀得面目全非的铁剑和两面铜镜,经专家判断,这是东汉时期的物件。
(出土文物:一把锈迹斑斑的铁剑)
只是这两个墓地里也不见棺材和尸骨。
从东汉到明朝,跨度1100多年,墓室却选在了一处,也同样没有棺椁和尸骨,这是巧合,还是有什么玄机呢?
紧接着,考古专家们又陆陆续续发掘出了其余的墓室,只是这么多座墓室和前几个墓室一样,里面都没有棺椁和尸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这么回事
在考古人员看来,发掘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期待的、类似于开盲盒的过程,每一个墓穴的打开,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随着其他墓穴的一一打开,出土的文物也不断呈现在大家面前。有陶器、瓷器、金银器具、铜钱、兵器等多件珍贵文物。
在M37号墓,考古人员就发现了迷你版的铜编钟和青铜鼎,这在当时都是贵族阶层才会使用的物品。
(出土文物:迷你小编钟)
看来这座墓的墓主人应该是个音律爱好者,他希望自己在死后也能有音律相伴,能够用编钟奏出自己喜欢的乐曲。
在M35号墓里,竟然出土了汉代皇室才能享用的精美琉璃璧。
汉代的琉璃壁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这块琉璃璧光滑而通透,据专家所言,它的价值甚至比上等美玉更高出一筹。
(出土文物:琉璃壁)
此外,在35号墓还发现了泥制的淘纺轮和五铢钱,这些都是专门作为明器使用的。
当种种文物裹挟着历史的气息破土而出的时候,它们所处的历史年代也被一一确定,有东汉的,有明朝的,还有宋朝的,这些墓室的排列毫无规则可言,朝向比较乱,深浅也不一样。
这尚且可以解释:溧阳出土的古代墓群四面环山,按照风水来看是安葬逝者的绝佳之地,这些墓葬只是共同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彼此并无联系。
只是这些墓葬中都没有棺木尸骨该怎么解释呢?
直到考古人员打开最大的一个墓室,也是位于整个墓群中心的M21 号墓时,发现这个墓室与其他墓室不同,它有四级台阶和已经腐蚀严重的棺木。
考古人员在棺木里发现了一枚铅制带钩和古人用来描眉的黛板,还有50多件陶器。
(出土文物:铅质带钩)
从规制和陪葬品看,这是一座汉墓,这座墓的墓主人应该属于县丞或县令这样的行政官员。
但是奇怪的是,这座墓明明没有被盗的痕迹,却只有一侧有陪葬品,而另一侧原本应该放置陪葬品的位置却是空的。
离奇消失的棺木和尸骨、本应存在却成了空白的陪葬品,专家们都感到了疑惑,只能将目光投降那些奇怪的白色“花朵”。
将“花朵”送去鉴定后不久,负责科学鉴定的专家们给出了答案:那些白色的诡异花朵,居然是白蚁窝!
. (肉肉的白蚁,破坏力强大)
由于古墓群所在的地方有白蚁存在,这些白蚁通过雨水的冲淋,由棺材产生的缝隙进入棺椁,啃食棺木。
再加上当地酸性土壤的侵蚀,经年累月下来,墓穴里的棺椁和尸骨就都被消融殆尽、归于无有了。
至于为什么M21墓中的棺材没有像其他墓中的棺材一样完全消失,而是还残留了一部分,专家研究后发现,这很可能是因为这个墓中的棺木是用防虫蚁材料制成的。
(中间最大的为M21号墓)
专家还推测,在M21号墓棺椁另一侧的空白处,还有一个装漆器的木头盒子,不过这个盒子和里面的漆制物品也同样都被白蚁吃光了。
白蚁大家都知道,小小的、肉肉的虫子,有着超乎想象的破坏力。给它们足够的时间,它们可以啃倒参天大树,可以造成房屋倒塌,可以毁掉千里之堤。
而且,白蚁是建造巢穴的高手,它们把自己啃食木质纤维的排泄物作为建筑材料,来建造庞大的、带有空气孔和分飞孔的看起来类似珊瑚一样的巢穴。
当棺材和尸骨被啃食干净以后,原本在墓穴里所栖息的白蚁,或死亡,或弃穴另觅他处,棺材里就只剩下了这些白蚁窝。
(被遗弃的白蚁窝)
没想到,这些千百年前的古人最后居然落得尸骨无存的地步,也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墓主人有点穷
青龙头墓地位于溧阳市天目湖镇古县村东北,依据古县县志推测,青龙头墓地的墓主人们应该属于古县村的先民。
此次出土的墓地以汉墓为主,明代墓葬次之,只有一座宋墓。共出土450多件陪葬品,陶器居多,还有铜器、铁器和少数金银器等。
这些墓的等级都不高,别可能也就是县令或县丞,有个别是权贵或富户,绝大部分应该都是平民。
出土的文物和那些王侯将相、达官贵族、皇室成员的墓室里所陪葬的金银器具、玉石摆件、精美瓷器、奇珍异宝相比,实在是算不得什么,甚至朴素得有点“寒酸”,
以至于那些见多了珠宝美物、旷世奇珍的考古专家们都不得不调侃:这里的墓主人“挺穷”啊!
是啊,这些出土的坛坛罐罐大多是当时平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器具,最有价值的陪葬品,就是琉璃璧和青铜鼎了。
虽然出土的这些文物都很稀松平常,没有能惊艳众人,也没有能震惊世界,但它们也代表了古代某个阶层的丧葬文化、生活习惯和发展信息, 是我国历史长河进程中不可替代的文化载体。
在考古方面有着特定的历史价值和参考意义。
青龙头墓地,展现的是两汉、宋、明时期最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
人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丧葬礼仪、葬埋制度、墓穴规制等,都在出土文物上有所体现。
我们可以从文物中得知一段历史,也可以从既往的考古经验中推断出一座墓穴所处的历史时期。
这就是文明的激荡和文化的传承。
(文化传承:国之大计)
当那些久藏于地下的“古文化使者”重新展现在你我眼前时,不管它们有着怎样的外表和质地,都是一种来自远古的呼唤,是尘封的历史画卷中,一个个充满感情色彩的跨越与连接。
这些沉睡在地下的各种陪葬品,不仅代表着人们对于逝者的牵挂与怀念,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美满幸福,也是一笔留给后世子孙的文化遗产。
中国人讲究死者为尊,很忌讳打扰死者安息的行为,但这些珍贵的地下宝藏却吸引着盗墓贼的目光。
他们不管不顾,肆意偷盗,不仅打扰了逝者的清静,还使地下的文化财富四处流落,失去它们原有的文化参考价值,沦为各人中饱私囊的“交易品”。
所以一旦发现古墓被盗或遭到破坏,文物部门就会进行抢救式发掘,以免造成重大损失。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传承。
但愿每一件埋藏在地下的宝贝都能被温柔以待,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