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该如何做知识管理(上)(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技能)

你是否曾想建立知识体系,又不知从何下手?看了很多大厂文章,只依稀记得标题?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知识管理出了问题。本文作者分享了做知识管理的方法,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不久前,很荣幸受到 58UXD 团队邀请,做了《设计师该如何做知识管理》的线上分享。预料之外的是,这次分享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正向反馈。

为了帮到更多的朋友,以文字的形式做了沉淀,同时做了迭代。这一期先更上半篇,回答what和why两个问题。

作为互联网设计师,除了日常画图搬砖外,我们每天都会接收超负荷的信息,而作为接收信息的主体,我们记下了多少、又改变了多少?

而在这个混乱无序的过程中,设计师又会面临很多问题:

看了很多大厂文章,一顿饭功夫可能只依稀记得标题;和自己聊的最多的永远是微信传输助手做了超多笔记,记不住,用不了;想建立知识体系,但不知从何下手;自己建的知识库越来越臃肿混乱……

而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知识管理出了问题。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

1. 一个典型的误区

关于知识这个概念,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误区。大部分人包括我都深陷在这个认知陷阱当中,并且早已根深蒂固。一旦陷入这个误区,可能你花了很长时间学习、看大厂文章、看书,但现状依旧没有任何改变,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

传统观念里,我们几乎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知识,就是文章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道理、案例、观点等等。我们阅读它们,那就是在摄取知识。

但真相是,不论我们看了多少大厂设计文章、读了多少书、学到多少概念方法论、内容上划了多少线等等。这些统统不能称之为知识。

二、知识库还是资料库?

现在很多朋友都纷纷使用笔记工具搭建各种设计知识体系,有这种体系化意识很赞。但是,体系中填充的内容,却全部是原封不动的文章搬运。而这些体系,也并不能被称作知识体系或者知识库,它们顶多只能被称为资料库。

即便每篇文章你都读了很多遍,但隔上一两周后,你可能只记得标题;而且,因未经精炼加工,打开第二次的概率都微乎其微。记不住、用不了,日益臃肿的资料库满足的只是自己的囤积欲。

那么,这些既然不能称之为知识,到底什么才能够算作是知识?要理解透这个概念,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底层模型——DIKW模型

三、DIKW模型

DIKW模型可能很多人次听说,但是它的价值不容小觑,可以这么说,道法术器的层面上,它无疑属于知识管理的「道」,理解它就能理解知识管理的本质。

1. 模型的意义

DIKW模型不仅是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知识管理学科的最基础、最经典的模型,而且它首次提出了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定性结构关系。

另外,这个模型也首次客观揭晓了为什么长期学习却依旧无法改变现状的世纪难题。

从图上可以看到,这个模型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由下至上依次是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我们刚说的知识,正好出于第二层。那么,这每一层都各自代表什么意思呢?别急,一个个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

2. 数据是什么

一句话解释,数据是对客观存在进行观察、记录的结果。这个结果没有进行过任何主观解读,也没有上下文的关联,没有时间空间的设定。所以,数据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可能很多朋友觉得这里的数据,等同于电脑上的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符号组合,其实不止。一幅海报、一段音频、一串数字、一部电影,这些都可以算作数据。

而当数据经过人们的主观解读、赋予意义,就成为了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

3. 信息是什么

信息论创始人香农,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解决】。要解决这种不确定性,就需要主观解读,赋予意义。

比如11位随机数字,在解读前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数据,但当我告诉你这是我的手机号,它便消除了不确定性,变为信息。比如38.5这个数字,我告诉你这是我刚量出来的体温,它就消除了不确定性,变为信息。比如灰色的天空、潮湿的空气,这些感官输入的信号同样是数据,但是经过主观解读,就可以推断出【今天是个阴天】这个信息。

4. 知识是什么

知识的解释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我这里先引用一些既有的定义。

知识,是对某个主题确定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wikipedia能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的才是知识,能帮人改变行动的才是知识。——古典知识是在特殊的⼯作和⾏动中,运⽤信息的能⼒。——德鲁克《成果管理》

德鲁克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OKR你一定知道,它的前身正来源于他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这位大师以一己之力开创了管理学这一门学科,名副其实的管理学祖师爷。

回归正题,三个定义看似各执一词,但我们可以提炼出共通的地方:为特定目的使用、运用到工作生活、改变行动、运用信息。所以,一句话解释知识:能运用到工作生活、能指导行为的信息都可以算作知识。

继续举上面的例子,当我坦白38.5是我现在的体温后,这就是一条信息。此时机智的你,会迅速基于过往的常识建议我该去挂号打吊针了。这些常识包括:医学常识「体温超过37.5°=发烧」,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常识「38.5>37.5」,生活常识「打吊针,好得快」。而这些积淀的常识,就是最基本的「知识」。

还有「金属不能放微波炉」「雷雨天不能躲在树下」「尖锐物件要远离」等等,这些约定俗成的常识也属于知识。它们的特征,都是「可以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

再比如第二个例子,我们从灰色的天空,潮湿的空气得到「现在是个阴天」的信息。而「阴天时最好备伞」也是一条基本知识。它指导我们做下背伞的决策,并付诸行动。

也正是因为此,知识这一层对应着known how的别称。它能帮助你快速定下决策,把事情做正确。

所以,很多知识体系填充的搬运,即便我们多认真仔细地阅读,但因为无法有效指导设计师自己的行为,因此只属于信息,而不属于知识。具体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后面会讲~

5. 智慧是什么

知识指导行为,一旦采取了行动便达成了王阳明老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而持续得行动后便可以积累经验。在这个长期阶段,慢慢累积而成的能力、远见、认知,就叫智慧。智慧的最大用处,就是预测并解决未来的问题。

比如生病这个事儿,对应着「久病成医」这个说法。也是在寓意着长期的久经沙场所累积的智慧,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去预测和应对。

相对于解决具体、单一问题的知识,智慧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更通用得解决那些更普遍、更复杂的问题。它可以让我们洞察问题本质、并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如果说知识是去把事情做正确,那么智慧就是去做正确的事

所以,DIKW模型的意义就在于指导一种「渐进式学习」,指导我们如何一步步将手中数据,变为眼中信息,再变为脑中知识,到最后的口中智慧。

6. 知识管理的定义

所以,当你理解了这个模型,你就会发现,以往看的那些大厂文章、书籍、概念、方法,还有近来很火的各种思维模型,你虽然能看懂、也感觉大脑“吸收”了,但只属于信息,而非能指导你行为的知识,和智慧更是搭不上边。因此一旦忽略了这一步「信息到知识」的关键转化,你的决策、行为依旧是和往常一样的自动驾驶模式,自然无法改变那些本该改变的结果。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什么才算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将数据/信息动态转化为知识/智慧的过程,帮我们更好决策和行动,以获得持续成长。

如果你有耐心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了知识的最底层逻辑。你知道了以往看的那些文章、概念、方法都只是信息而非知识;你知道只有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才能指引你之后的决策行为。而你的思维,也很难再局限在「看了=学到」的牢笼中。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做知识管理?

四、为什么要做知识管理

1. 首先,我们身处内容时代

如果回到二十年前,我们终其一生所学的东西,基本够用一辈子 。

但现在,车轮早滚到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有三个明显特征:快餐式文化(啥都求快)、激烈的竞争压力(尤其是疫情这个大环境下造成的就业难题)、行业瞬息万变(新东西刚出现没多久,就很快被另一个更新的东西替代)。

也就是这些特征,就导致了我们越来越浮躁、焦虑,为了不被淘汰,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看。昨天学了c4d,今天又想学动画,明天又想去学手绘。我们只要遇到一个新的碎片信息就渴望去了解、去收获,而不先筛选。说完时代的问题,我们再从利益角度出发。消费者,为了填补精神需求、满足欲望,很容易沉迷内容无法自拔,造成屏幕成瘾等习惯。

很多平台,为了商业变现,纷纷转型内容型产品,抢夺用户注意力;为了让自己有源源不断的内容,通过各种激励政策,来吸引大量创作者进行内容生产。

创作者为了赚取流量、拓展副业,大量涌入自媒体创作赛道;为了获得平台推荐和观众点击,大批量得生产碎片化、博眼球的内容。这就造成了内容的碎片化、垃圾化。

由此,基于这三类人群,形成了内容的生产、供给、分发、消费、传播的链路,成为一整个利益闭环。这也就导致了,在时代和利益的驱使下,内容获取也没有任何门槛。大量信息过载,也就导致终端消费者只能像权游里的雪诺那样,直面信息轰炸

如果我们不去有意识得筛选、管理,最终也会像雪诺那样,被各平台的信息洪流淹没。让本该存放知识的大脑,变成一座巨型垃圾站。

另外,因为算法推荐的普及。这就导致另一个问题:信息茧房问题。信息茧房的定义是,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说白了,就是你越喜欢看什么就给你推同样类型的内容。在这个封闭空间内,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持续管中窥豹,不仅离真相越来越远,也逐步丧失了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2. 生有涯而知无涯

知识是无尽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生命中学习无尽的知识。所以,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知识管理的手段来筛选,将有限的注意力聚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上。而非毫无节制地学所有东西。否则我们就会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不仅浪费时间,也很难真正得学到东西。

3. 大脑并不擅长存储

我们很多同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习存在误区:学习一个新东西就要把它背下来(记到大脑)觉得背下来才能掌握。但死记硬背并不能让你掌握,而且大脑本身的特殊构造,让这个非常不擅长记忆和存储。大脑更擅长的是思考和决策。所以我们就需要通过知识管理,通过外部存储的手段,来代替大脑进行存储。

综上,我们设计师就有必要花额外的时间做知识管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掉我开头提的那些问题,帮我们更高效得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内化信息,帮我们做好每一个决策和行动,以获得持续成长。

那么,设计师该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呢?下半篇,我会结合我自己的经验,用五个环节来一步步教你,敬请期待。

希望上半篇的文章对你有所帮助。

我是设计师Andrew,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藏狐:DIKW金字塔,AI爬到第几层了林雪Crystal :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来自知识管理界的网红-DIKW系统刘润:醒醒吧,快逃出你的信息茧房喜乐君:从“数据金字塔”到Tableau分析工作流古典古少侠:给「热爱学习」却「改变有限」同学的4个建议Eleven:笔记及剪藏:Obsidian与MarkdownloadGapingvoid:Want to know how to turn change into a movement?

专栏作家

Andrewchen;微信公众号:转行人的设计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中科院硕士自学转行,擅长通过文字帮助年轻设计师成长和提效。延迟满足、长期主义。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上一篇 2023年08月07日
下一篇 2023年08月0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