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两个结合”,特别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做了五个层面的深入阐释,并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关于文化主体性有两个层面值得探究,一是发生逻辑,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民族独立和历史主体同构;二是发展逻辑,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与理论创新、道路选择同向。
发生逻辑: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民族独立、历史主体同构
文化主体性体现了本土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坚守性和发展力。文化主体性在民族体系中体现出高度民族文化认同感,在文化承继过程中体现出对文化传统底色的坚持,在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不忘本来的融合度。中华文明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文化主体性问题蕴含着文化主体性不仅仅是自发自为的凸显与存在,也不仅仅是在任何时期都能按其本性发展的坚守与巩固。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两大主题任务,也就是在这条逻辑线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文化主体性在历史境遇中遭受到空前挑战甚至中断的危险。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民族体系受到资本逐利的巨大冲击,文化主体性也因此与现代化选择和现代化进程有了重要相关性。也可以说,现代化的自主性实现与否,也决定了文化主体性实现与否。历史主体性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唯物史观打破了历史发展的主观性,也破除了历史发展进步归结于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和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历史主体。因此,文化主体性是具有负载结构的,是具有条件要求和动力体系的,其基础条件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其发展动力在于历史主体的自觉自省。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参与了历史创造,改变了历史发展样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命运,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坚持和坚守了文化主体性。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发展逻辑: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与理论创新、道路选择同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特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的整体特征,让马克思主义具有持续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让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让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青春与活力。总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党史》一文中曾谈到,“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这前面的部分扯远了嫌太长,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为什么这样讲?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觉醒,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新文化运动让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唤醒了民众,让广大无产阶级得以觉醒,所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上的准备。在这个意义上新文化运动是文化上的自我觉醒,反对的是落后的文化,弘扬的是先进文化,凸显了文化主体性,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内在要求。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从黑格尔提出的“哲学是思想中把握的时代”,到马克思强调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从中可以看出,时代性根植于理论之中,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与时代的发展高度吻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时代发展,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时代特征,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开辟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正因为如此,我们有理由追问,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创新性和道路选择性在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与发展中更加清晰和凸显。今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选择、时代选择和人民选择,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日益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进程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作者:王治东(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编辑: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