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暑假期间,博物馆热再次引发热议。对许多喜爱逛博物馆的游客来说,讲解是非常必要的体验环节。有些主播声称是讲解人员,在博物馆进行现场直播,甚至大声喧哗;也有一些不明来历的导游以戏说历史等形式吸引游客,曲解文物的真正价值。对此,有相关负责人表示,各馆要及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社会讲解工作进行规范,尤其应对现有存在“歪曲史实”“戏说历史”或者违反参观秩序等不文明的社会讲解行为及时叫停,避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中新社)
博物馆讲解乱象早已有之,在“戏说式解说”的表达路径内,“历史”的实质被抽空、被扭曲。由此,文物、文献、艺术作品,与“史实”的对应性联结,难免变得模糊、变得可疑。这种虚浮风气,导致了种种问题。当谬误取代了知识,段子替代了事实,“参观博物馆”不再是一件庄重的、严肃的事情。其非但不能增长见识、陶冶意趣,反倒可能导致误读与误解,乃至于以讹传讹。
一个基本的道理是,参观博物馆之所以需要请专门的讲解员,就是因为很多藏品背后有来头、有故事、有深意,还有些艺术类藏品,本身有着极高的审美门槛。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观众从看热闹到看门道,“讲解员”可谓关键性的摆渡人。既然如此,就必然要求讲解员的讲解,是专业的、可靠的。而现实中,一些人聘请“讲解员”,却往往是“只求形式,不顾实质”,对于其讲解内容,要么是照单全收,要么是左耳进右耳出。“讲解”,俨然成了过场。
毋庸讳言,某些游客参观博物馆时的娱乐化、随意化心态,与博物馆讲解的“注水化”“戏说化”,乃是一体两面。一部分游客,惯于以跟风、打卡的心态逛博物馆,热衷于凹造型、拍照、发朋友圈,而缺少内向度的、慎独式的安静品悟与自我启发。当逛展失去了“修身养性”“精神修炼”的属性,而纯粹沦为了市民生活的消遣、成为了组团游览的观光对象,那么所谓“讲解”的作用,不过是多了几句朋友圈物料文案罢了——彼此都不重视,那么也便越来越出格了。
为了应对“讲解乱象”,防止博物馆内游览混乱,以及“野导游”传播错误的历史信息,不少博物馆都出台规定,明确“不允许社会人士在馆内展厅开展讲解活动”。而除此以外,同样重要的,或许还是引导游客形成正确的“观展文化”,不是吵吵闹闹、走马观花的,而是安安静静、用心感悟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