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邻居。因为父亲是军人的缘故,经常搬家,所以我家的邻居就会更多。
邻居也会因为性格的关系、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等因素,彼此之间需要磨合,有相处得好的,也有反目为仇的。而我运气还算好,所遇的邻居都非常好。但是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终生难忘的,要算在简阳居住时的邻居张鸣翔阿姨了。
她是当地医院知名的五官科主任医师。因为勤于学习,精于钻研,不管是内科、外科,还是妇产科、儿科等,她都先后学习进修。上世纪70年代,不仅医院少,而且医院的医生也少,知名的医生就更少了,白天看病想找一个好医生都是很难的事,尤其是下班以后,找个医生就更难了。
当年,几乎没有私人电话,因为张阿姨是住在机关大院里,晚上或者节假日,一旦遇见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急诊病人总是时间想到她,医院值班医生都会选择给她打电话。
张阿姨虽然是主任医师,却没有一点架子,一年到头,只要有电话来,也不分科室、不管男女老少、是晚上还是节假日,她从不拒绝;也不管是正在吃饭,还是进入梦乡,她都会时间及时赶到医院。我有时心疼地对张阿姨说:你可以说自己不在简阳啊,反正是下班时间,这不是你的责任。她却常常跟我说,抢救病人高于一切。她这种白衣天使的使命感、敬业精神、忘我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前行。
说来我跟张阿姨是有缘分的,我们同住在一个四合院,两家就是一墙之隔而已,而且这堵墙还用砖砌成了雕花式的窗户。每每我经过厨房透过窗户,都能看得见里面的锅碗瓢盆,看得到她忙碌的身影,她做面、包饺子、炒回锅肉等等都看得一清二楚,倍感亲切。谁家做饭炒菜的味道,彼此都能闻得到。
张阿姨也格外疼爱我,多次笑着说希望我做她的干儿子。她的敬业精神、她的慈祥、她的亲切跟我母亲一样,我们虽然没有举行认干妈干儿的仪式,其实在我心里早就把她认成妈妈了。
当年物质相对匮乏,可是只要张阿姨家买了好吃的,家里做了好吃的,都会叫我去她家里吃,或者端到我家里来。说真的,我现在也数不清,也回忆不起我当年吃了张阿姨家多少好吃的菜,深深感受到了张阿姨的那份爱。
那时候的交通也极不方便,简阳到成都还没有高速,要单边走的话也需要两三个小时。还有去各区镇,我也是没有去过的,只要张阿姨外出去成都、去各区镇,总是把我带上,让我开心,让我长见识。张阿姨的爱人也姓张,所以长此以往,我总跟着张阿姨、张叔叔他们一块出去玩,别人都误以为我是他们的儿子。
张阿姨确实是把我当成了她的亲儿子对待的,最让人难忘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从小爱好打篮球,一次打篮球出现了意外,把手摔骨折了,在当地医院及时进行了骨折复位打石膏处理。当我回到四合院时,张阿姨看到我手上挂着白色的吊带,很是心疼,我亲眼见到张阿姨眼眶湿润了,并关切地说:怎么不小心啊,孩子疼吗?一定是很疼的。她怕当地医院处理得不好,给我带来后遗症,当机立断连夜叫车亲自陪同我到成都体育医院重新进行处理。
因为我手摔骨折后经常发烧,我的妈妈是家庭妇女,也不懂这方面的知识,常常是邻居张阿姨过来不停地用热毛巾给我敷上退烧,亲自熬药喂给我喝,还在床边整夜不睡觉陪护着我,好似一位母亲精心护理着她的儿子。在恢复期间,她还经常给我炖骨头汤、炖鸡,做好吃的。在她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我手骨折的痛苦和心理阴影很快得到了康复。
说真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不理解一个邻居会这样对别人这么好,可能也是年龄小、阅历少的缘故吧。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邻居相处多了,才深深体会到能遇到张阿姨这么好的邻居是我一生的幸运。张阿姨把我当成她亲生的孩子一样,去心疼、去呵护。
俗话说得好,再好的宴席都会散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后来,张阿姨因故搬离了我们所住的那个四合院,没有多久,张阿姨她们搬家到了成都居住。
1982年,我也到了西安工作。这些年来,只要出差或者是旅游到四川,我总会去看张阿姨。我们每次相见,张阿姨都是高兴无比,正如一个母亲见到外地回来的儿子一样亲切,她总是跑前跑后忙个不停,泡茶、端水果,还亲自下厨为我做好吃的美味佳肴。
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在简阳我与张阿姨又见面了,没有想到那次是我与她最后一次相见。那次,她的两个女儿陪同她参加这个聚会,当时张阿姨一进门见到我那一刻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她非常高兴,把我紧紧搂在怀里,就像母亲与儿子分离太久太久的那种感觉,她那一刻没有言语什么,我却从她的怀抱里体会到了一个母亲的温暖、慈祥、伟大。
年5月,张阿姨突然驾鹤西去。张阿姨就这么走了,她生病、住院,我一点都不知晓,直到她走,我都没有能去送她最后一程,这将是我终身的心结和遗憾。
时光匆匆,岁月荏苒,一转眼张阿姨已经离开我五年多了,张阿姨对我的好、她慈祥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间。
多少次夜里梦回想起她的好、她的可亲可敬,感觉她从来都没有离开我,还是好邻居。您永远在那里,在我的心里。
来源:各界导报文化版
作者:张翼安(图源网络)